很多人以爲性教育就是教導認識生理性別、瞭解性心理髮展(如第二性徵、性傾向)與防性侵教育,但這樣的思維太侷限了,也造成許多華人家長對性難以啓齒。親職性諮詢專家一語道破,其實性教育就是愛的教育,就是關係教育。親子間的對話與互動,就是性教育最重要的日常。

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爲更好的自己。

讓每位父母、教育工作者,都有能力,以生命滋養另一個生命,帶領孩子,走向海闊天空的未來。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作者簡介│王嘉琪

結合家長團體、親職諮詢與兒童遊戲治療等相關工作經驗,再加上性諮商的專業,正積極推動在臺灣很陌生卻很重要的”親職性諮詢\諮商”,希望在”親職教養”中幫助家長可以自在跟孩子談”性”,以及知道如何面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各式各樣的性議題。

很多人以爲性教育就是教導認識生理性別、瞭解性心理髮展(如第二性徵、性傾向)與防性侵教育,對我來說,性教育除了這些之外,更重要的是”關係教育”,保持親子關係溝通管道的暢通,永遠是性教育最重要的基礎,怎麼說呢?

性教育就是愛的教育,就是關係教育,而且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關係教育”已經開始。

嬰兒有需求的時候滿足他的需求,餓了時候給予食物的餵養、肚子脹氣幫忙塗脹氣膏或拍拍身體安撫、尿布溼幫忙換尿布、害怕時抱起來拍拍,愛耳邊輕聲說”媽媽在這裏”,安撫孩子的情緒。

當嬰兒需求被周圍的大人迴應,會感受到被愛,對世界有信任。孩子第一個關係就是親子關係,孩子感受到在關係中被愛,以及從關係中增長的安全感,就是性教育最重要的基石,在此時,父母提供”依附的愛”,孩子對自己感受是被愛、被在乎、覺得世界是可以信任,是安全的。

幼兒時期是孩子性啓蒙的階段

孩子在牙牙學語階段,很多父母都會教孩子認識身體,如:這是你的頭髮、眼睛、鼻子、嘴巴、肩膀、手、肚子、屁股、陰部、大腿與小腿等,這就是性教育的自然開端,但往往比較可惜的是,父母容易略過屁股、陰部等敏感隱私部位。

幼兒時期是孩子性啓蒙的階段,在發展中很自然會對自己或周圍大人的身體感到好奇,會自然探索與觸摸,但是當孩子摸臉部、身體其他部位時,大人可能不會有特別反應,可以自在陪伴孩子探索身體,或是當孩子玩自己肚臍的洞洞,也可以自在響應:”這裏是肚臍,要小小力碰”,但是當孩子在探索自己的陰莖、陰部性器官部位時,卻往往聽到大人生氣的說:”這裏不可以碰!(小手已經被打了)”。

孩子此時往往不懂爲何大人要生氣,打自己手,但是漸漸會學習到不可以摸性器官,大人會生氣。若孩子想要探索性器官,或觸摸覺得舒服、有趣,就會躲起來做,不被大人看見。

爲什麼孩子遇到問題卻不敢開口求助?

另外,一些常見的親子互動,大人認爲自己在跟孩子玩,但是孩子在這些經驗中學習到什麼呢?”

爸爸用手指搓兩歲女兒的肚子,爸爸認爲自己是在跟孩子玩,但女兒表現出身體退縮、扭捏與氣嘟嘟的表情,爸爸卻只覺得女兒好可愛,繼續逗弄。其實這是孩子因身體感受表達了自己的情緒和喜好,甚至生氣的說了”不要”時,爸爸不但沒有停手,還笑女兒小氣。

這些常見的日常親子互動,孩子在這樣的經驗中,學習到什麼呢?

即便是大人認爲這是在玩,氣氛輕鬆,而且我又不會傷害孩子,若成長中,親子互動一次次的出現類似困惑感受:”我不舒服的感覺是不被重視的?”可能會學習到”即使我感到不喜歡,但因爲是爸爸(大人)、因爲是玩鬧,還是應該忍耐纔是對的!我不舒服的感覺是我自己的問題......”或”我感覺應該是錯的,爸爸說我小氣,玩一下又不會怎樣,我應該要忍受自己的不舒服,跟大人玩,這樣大人才會喜歡我......”或”我講不舒服、不喜歡,大人根本就不聽,那以後我還是不要講的,講了還要被罵小氣......”。

上述例子,可能都是孩子從幼兒成長中的親子日常互動,若”孩子成長中長期經驗到只要跟" 性"有關的話題、行爲,不要講,會被罵”或是,”自己的感覺不重要,反正大人都只聽自己的話,講出來也沒有用”,漸漸的孩子長大後也會減少跟父母溝通,遇到問題有更無法開口求助。

讀到這裏,家長可能擔心怎麼辦?我好像不知不覺曾經這樣對待孩子,其實,只要你願意改變都不嫌晚。因”親子關係有衝突、有緊張是常態,最重要的是修復關係”。

修復親子關係會重新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被在乎,讓你重新與孩子建立安全感、親密感,親子間若有良好的溝通管道,日後,也可以在關係中學習諸多能力,以及需要時願意求助父母。

在我跟父母工作的經驗中,瞭解到很多父母害怕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受傷了卻不敢跟成人求助;受傷了,自己想辦法解決;受傷了,找同儕幫忙,有時候卻愈幫問題愈複雜。

但是,如果這個傷跟性有關呢?

像是,不想玩國王遊戲但無法拒絕、被嘲笑胸部大不舒服不知道怎麼迴應、不知道如何拒絕他人追求、告白被拒絕很難受、擔心不同意對方要求觸摸隱私部位會被討厭、擔心意外懷孕......等。

家長髮現孩子受傷卻不說的當下,往往帶着難過、生氣或是擔心的情緒問孩子:”你怎麼都不跟我說呢?””你要說出來,我才知道怎麼幫你啊?”內心困惑爲何孩子選擇自己獨自面對?更自責沒有在孩子需要時陪他一起面對。

其實,這些例子當中,孩子需要擁有很多能力,像是:”覺察自己感受”、”相信自己感受是對的,值得被看重”、”傾聽他人感受,尊重他人”、”表達感受與溝通”、”拒絕他人與接受拒絕”、”安頓自己情緒”與”求助能力”等能力,才能面對成長中、在關係中出現的各種議題,因性上面的傷往往是侵犯界限所造成的,而這些能力是孩子從小跟父母互動中,一次次學習、建構的。

透過”親子共讀”培養暢通的溝通管道

親子間的對話與互動,就是性教育最重要的日常,性教育就是關係教育。

”親子共讀”就是一個很好建立自在談話的方式,父母與孩子透過閱讀,親子一起在閱讀中共享親密、知識與愉悅。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中有足夠愛的連結與支持,並保持溝通管道的暢通,對於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遇到任何的狀況,自然的就願意向父母、大人求助。

願每個孩子,在成長中,都有一個值得信任大人陪伴他度過生命中各種挑戰。

★版權所有,轉載前請申請開白,覈准授權之內容須完整加註作者及出處,出處爲親子天下微信公衆號(微信號:cn-parenting)

★尊重原創,請依照上述規範申請轉載,未申請開白之自行轉載行爲將一律視爲侵權。

若您覺得文章內容不錯,歡迎點選 "在看",讓更多親友看到您關注的好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