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慶市政府公佈了第三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其中,位於渝中區枇杷山巷山城步道上的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舊址入選。

  這處市級文保單位處於交通主幹道旁,由三棟老房子構成,從1938年各兵工廠相繼在重慶復工起,到1945年抗戰勝利時止,這些兵工廠生產武器彈藥的指令,都從這三棟如今看起來低調簡陋的老房子裏發出。

  趁着清明節小長假,跟隨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一起去尋找這處神祕的舊址。

  三棟階梯狀排列着的老房子

  藏在中山二路邊上的舊址

  “就在原中山醫院對面。”在有關知情人的指引下,趁着清明節小長假,記者開始了尋找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舊址之旅。

  記者曾多次探訪觀音巖、七星崗一帶,位於中山二路交通主幹道邊上的原中山醫院(現重慶市人民醫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民政府立法院、司法院、蒙藏委員會舊址,特具中國元素的攢尖及歇山屋頂建築被市民所熟知,兵工署舊址就在中山醫院對面,怎麼一點印象都沒有呢?

  與舊址直線距離百米左右就是國民政府立法院、司法院、蒙藏委員會舊址

  按圖索驥,記者從觀音巖公交站下車,沿着中山二路交通主幹道走,原中山醫院對面曾是一片商鋪,如今大多已空置,商鋪背靠枇杷山公園,隨着山勢層層而上。

  記者從過街天橋旁的山城步道入口(沿街附近也僅有這個入口)進入,隨着步道攀爬100米左右,靠步道左邊的斜坡上,三棟呈階梯狀排列的老房子出現,和記者手機裏2016年被發現時的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舊址模樣接近。

  站在中山二路人行天橋上看舊址

  資料顯示,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舊址在觀音巖勤居巷23號。

  不過,記者並沒有找到門牌號,和2016年發現時的照片對比,眼前三棟建築的門已被封閉。爲了確認舊址,記者連續向路過的4位居民打聽,不過,這些居民並不知情舊址的歷史,只是告訴記者這裏已經幾年沒有住人了。

  2016年舊址被發現時的模樣(圖片來自文化渝中)

  舊址的門目前已經封閉

  老建築曾差點被拆除

  年過50歲的張阿姨就住在三棟老房子梯坎上的樓房裏,看了記者手機裏的老照片後,張阿姨確認這就是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舊址。

  張阿姨告訴記者,曾聽附近的老人聊過這幾棟老房子,在抗戰時期這裏大名鼎鼎,據說重慶生產的不少武器和彈藥都和這裏有關。“不過我在這附近住了好幾年,天天從這裏路過沒有看到什麼特別的。”張阿姨笑着說。

  張阿姨表示,周邊一片正在拆除,不知道這幾棟老房子怎麼保留了下來。

  住在梯坎上的張阿姨向記者確認舊址

  記者看到,兵工署舊址這一片老房子周圍被施工圍擋圍了起來,原來梯坎入口處的“山城步道”字樣已經不見。該步道連接張家花園步道,一直通向大溪溝。在山城步道入口處的施工圍擋上,記者發現一張致廣大市民朋友的施工通告:按照市級重點項目要求地塊將建設爲軌道十號線七星崗站出站口,爲支持項目儘快實施,啓動該區域內房屋拆除。

  山城步道直通張家花園、大溪溝嘉濱路等地

  記者從渝中區瞭解到,2016年,經三峽博物館及多名專家予以證實,在枇杷山山城步道附近的3棟老建築,就是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兵工署署長俞大維的辦公室,是抗戰時期抗戰大後方兵工生產的總部,它的直接領導是主管軍政部的何應欽。文物建築被發現後,即暫停拆除並且予以了原址保護。

  在重慶市文物局官方網站上,記者找到了2016年發佈的《重慶市文物局關於做好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舊址保護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據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對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舊址的相關歷史資料和文獻的考證,初步認定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位於渝中區中山二路枇杷山巷,現存3棟建築,整體保存較好。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舊址的發現,對重慶抗戰兵器工業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爲切實加強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舊址保護工作,請渝中區文化委及時向區政府進行彙報,對這處新發現文物建築暫停拆除予以原址保護。

  雖然區域內在施工,但過往的行人還是很多。

  武器彈藥生產指令從這發出

  今年3月,市政府公佈的第三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舊址入選。

  記者看到,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舊址的直線距離和原中山醫院不到100米,站在中山二路旁,綠色圍擋中的兵工署舊址屋頂和牆面清晰可見。

  兵工署是國民政府的重要行政機構,在抗戰時期爲統籌兵工建設、發展,爲最終取得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資料顯示,1938年10月,兵工署大部分機關遷渝,署址在觀音巖勤居巷23號。

  根據檔案資料,從1938年各兵工廠相繼在重慶復工起,到1945年抗戰勝利時止,在重慶的第二十一、二十四、五十等兵工廠,共生產各種槍彈85414萬發,步槍293364支,輕機關槍11733挺,火炮13972門,炮彈599萬顆,各種兵工器材71746.9萬公斤,這些武器和彈藥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而這些生產指令,都會從軍政部兵工署發出。

  兵工署舊址的窗戶

  主人被譽爲中國“兵工之父”

  這3棟老建築曾經的主人俞大維也是一位傳奇人物。著名史學家陳寅恪的母親,是俞大維的姑母。

  1925年,俞大維的一篇論文刊載在德國最著名的數學雜誌上,他是在該雜誌發表文章的第一位中國人。幾年後,華羅庚亦在該雜誌發表論文,成爲第二個中國人。俞大維在重慶期間,華羅庚一家也逃難到重慶,俞大維幫他找了房子,兩家人住得很近,便於探討數學。

  作爲國民政府兵工署署長,抗日戰爭期間,俞大維領導兵工企業堅持生產,爲中國軍隊提供了重要裝備支撐,建成了一定規模的兵工生產和研發體系,被譽爲中國的“兵工之父”。

  重慶晚報·慢新聞爆料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何浩 文/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