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位於我國華東沿海北端,地處渤海、黃海之濱及黃河下游,省內地形多樣、資源豐富,自然條件良好,自古是華夏先民繁衍生息之地,我國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就以山東地區爲中心。山東不僅是儒家文化的誕生地,也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我國早期的衆多先賢有許多就誕生於山東地區,如“至聖”孔子、“亞聖”孟子、“兵聖”孫武、“兵家亞聖”吳起等。

  山東地處渤海、黃海之濱,海岸線狹長,但所轄島嶼並不太多,主要分佈於渤海、黃海之間的渤海海峽之中,這一系列島嶼統稱爲廟島羣島,建制上爲長島縣。山東歷史悠久,千年古縣衆多,但廟島羣島歷史上由於交通、人口等原因並未形成統一建制,長島建制時間不到百年,建國後才設縣。

  長島縣,地處山東半島、遼東半島之間,黃渤海交匯處,隸屬於山東地級市煙臺市,爲由南、北長山島爲主島的一系列島嶼組成,是山東省唯一的海島縣。長島縣共轄大小島嶼151個,有南北長山島在內的居民島共10座,陸地總面積僅56.8平方公里,總人口僅4.3萬人,不僅爲山東省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縣,也是我國陸地面積最小的縣。

  長島縣所轄一系列島嶼又被統稱爲廟島羣島、長山列島,自古就有人類居住,先秦時期爲萊夷地,歷史上並未有統一建制,自秦設郡縣後,先後爲黃縣(今龍口)、蓬萊等縣地,民國時境內始設長山島行政區,由於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同時受山東省及海軍管理。

  1945年,長山島解放後設長山島特區,1947年又被國民黨軍隊所佔領。1949年8月11日,長山島戰役爆發,解放軍如秋風掃落葉般僅七天時間就解放了國民黨在山東的最後一塊據點,山東全境自此解放。長山島解放後仍爲縣級長山島特區,到1956年長山島正式設縣,稱長島縣,是山東省最年輕的縣。長島縣設縣後屬萊陽專區,後爲煙臺轄縣。

  長島縣地處遼東、山東兩大半島之間,自古爲兩地交流的重要通道,唐徵高句麗時廟島羣島就是唐軍海上交通線的重要支點,自唐於此設大謝戌、烏湖戍後,廟島羣島的軍事地位均得到歷代重視,元、明、清及現代均設重兵守衛。

  (實際爲高句麗)

  北宋時,長島爲朝廷流放犯人之地,著名的沙門島指的就是今長島縣的某一個島嶼,當時爲讓人聞之而色變之地。明清時期,長島爲京津之咽喉,歷爲軍事重地,尤其是在近代海權時代興起之後。明朝時期,由於倭患嚴重,長島海防日益受到重視,清朝末期西方殖民者曾數次經長島入侵京津,長島的軍事地位就顯得尤爲重要。

  長島素有“海上仙山”“天然氧吧”之稱,不僅生態良好、環境優美,是我國最美海島之一,也有與福建湄洲媽祖廟齊名的我國北方最著名的媽祖宮-廟島媽祖顯應宮。

  本文由滄海桑田史海沉鉤原創,如果喜歡請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