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識字

常言道“踏錯一步毀一生”,這句話放在袁世凱身上再合適不過。

稱帝前,他是民國大總統,滿清腐敗政權的顛覆者,建立共和的英雄……

稱帝后,就倆字,國賊。

慘不慘?

聽起來很殘忍,但事實就是這樣。袁世凱其人,本該是個有爭議的人物,卻因爲踏錯了稱帝那一步,從此被黑成了近代中國史上的一個跳樑小醜。而在衆多的黑法上,最具有藝術性的莫過於歷史教科書上那句不露聲色的話: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

此話怎講?

孔乙己說,他們讀書人偷東西了,不能說“偷”而應叫“竊”,爲的是讀書人的顏面。可是細想一下,換了個“竊”字,你就不丟臉了嗎?

你不過還是個不勞而獲的小偷!

所以到了袁世凱這兒也是這個意思,教科書說他是“竊國大盜”,其實就是在高級黑他的能力:你所掌控的中國,不過是從正義的革命黨人那兒“竊”來的!

你說氣人不?

確實氣人,但好在有明白人。青年作家馬平安在他的著作《袁世凱的正面與側面》中就說了這樣一段公道話:

袁世凱確有野心勃勃,也很有謀略和手腕,但他的成功,並非後來人們想象的那樣輕而易舉,更不像許多史家所說的是從孫中山那裏竊來的勝利果實。

所以,人家靠的是技術而不是偷術。儘管後來一失足成千古恨,但袁世凱的能力卻是不容置疑的。

1912年,在逼迫清廷退位的時候,袁世凱的動作稍有拖沓,面對幕僚的不解,他說:諸君知拔木之有術乎?專用猛力,木不可拔。即拔,木必折斷。唯用左右搖撼之一法,搖撼不已,待至根土鬆動,不必專用大力,一拔即起。況清室有類幾百年大樹,豈易拔哉!

袁世凱不愧中國發展了幾千年厚黑學的集大成者,他的這句話,突顯的正是其高超的厚黑藝術:

讓子彈飛。

01、坐山觀虎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裏的一聲槍響,被視爲袁世凱復出的絕佳機遇。

可以這麼說,但不準確。

可以這樣說的原因是袁世凱手裏有兵。武昌起義爆發後,清廷的當務之急是迅速派兵鎮壓以防止事態擴大,爲此不得不調兵南下。袁世凱此刻雖然被罷黜賦閒在家,卻依舊掌控着帝國戰力最強的北洋新軍,對其有着說一不二的統治力。憑藉這個籌碼,再加上朝廷上徐世昌、那桐、慶親王奕劻等一干重臣的支持,袁世凱只要主動請纓,宛如熱鍋上的朝廷是很難拒絕他的。

不準確的意思是,當時手握實權的攝政王載灃並不想讓袁世凱就這麼復出。第一,爲國家考慮,他不信任袁世凱這個漢人,誰知道他掌權後會不會忠心做曾國藩第二呢?第二,從私人恩怨來看,很明顯,當年他不僅把袁世凱貶回老家,還差點殺了他,鬧成這個樣子,結果現在一出事又把他請回來帶兵平叛,別的不說,首先面子上就過不去。

因此他的想法是:既然你袁世凱不主動請纓,那我也沒必要腆着臉來求你,北洋軍是你一手練出來的沒錯,但未必別人就完全指揮不動,只要我選個靠譜點的人迅速把武昌壓下來,有沒有你袁世凱都一樣。

載灃說到做到,立馬在滿人中找了個會打仗的出來挑大樑。

蔭昌,滿洲親貴,正白旗人。1911年5月“皇族內閣”成立後,他被任命爲陸軍大臣。武昌槍響後,載灃自然第一個想到了他。

論實力,蔭昌遠不是袁世凱的對手,但論資歷,蔭昌確是除袁世凱外的最佳人選。早年間,蔭昌就讀同文館德語班,畢業後,曾去德國陸軍深造,與時爲皇太子的德皇威廉二世同班,私交甚篤。回國後,他官運亨通,一路升到了陸軍大臣,可謂是滿人中的佼佼者,數一數二的軍事人才。

但身爲滿洲親貴,蔭昌也有着大多數滿人自帶的性格缺陷——驕狂自大,而他本人更是出了名的好玩不正經。據說這次受命剿賊,從北京出發時,他身上穿的是德國長靴配中式長袍,嘴裏頗有興致地哼着在家常聽的京曲,上火車也不緊不慢,大有一幅談笑間就能剿平武昌的範兒。如此模樣,足見其輕敵姿態。

此次南下,清軍水陸並進,陸軍大臣兼統帥蔭昌率領第一軍爲主力,軍諮使馮國璋率第二軍爲策應,海軍統制薩鎮冰督率巡洋、長江兩艦隊入武漢。按理說如此大陣仗,對付革命軍本該輕而易舉,但蔭昌認爲武昌不過幾個叛賊,收拾起來應該很容易,因此行進不甚着急。而北洋衆將段祺瑞、馮國璋等受了袁世凱的密令,更是樂得一路上走走停停,拖拖拉拉,加上運輸糧草彈藥、鐵路擁擠等突發狀況,等戰力最強的第四鎮趕到前線,武昌起義已經過了十天。

所謂時間就是生命,這句話在戰亂時更顯重要。正是這十天,要了大清的命。

10月22日,湖南宣佈獨立。隨即,陝西獨立。過了兩天,江西九江又出現了新的革命黨……大清開始無可挽回地崩塌,爲蔭昌的輕敵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眼看中國局勢漸亂,威脅到列強的在華利益,洋人坐不住了。他們開始向清廷施壓,紛紛要求請出袁世凱來主持大局。在清廷內部,徐世昌、那桐、慶親王奕劻等人也不消停,從武昌初亂到整個形勢惡化期間,他們不斷朝載灃施壓,要求重新起用袁世凱。

終於,在內憂外患下,這位原本頗有骨氣的攝政王也不得不妥協了,他正式以朝廷的名義向昔日的死對頭袁世凱發出了邀請。

至此,袁世凱厚黑藝術“讓子彈飛”的第一步——坐等局勢擴大,順利完成。事實上,局勢越亂,握有北洋六鎮的袁世凱籌碼就越重,他深知這個道理。

02、以軍奪權

清廷給的第一道任命是湖廣總督,袁世凱表示不幹。明眼人都看得出載灃心裏打的小算盤不過是“狡兔死,走狗烹”而已,以袁世凱之老謀深算又豈能不知?

因此,老袁選擇繼續讓子彈飛。

當初你載灃不是說袁世凱病了(其實人家身體硬朗着),要朝廷下旨命他“開缺回籍養痾”嗎,這下好了,袁世凱如今就說自己病了,“不僅老病腿未好,左胳膊也壞了,氣喘發燒高血壓,一併都來。”這個理由怎麼樣?

估計載灃看到這封電文,能氣個半死。

沒法子,畢竟是求人辦事,清廷只好把主動權讓給袁世凱了:不任湖廣總督,那就提條件吧。不僅如此,載灃還讓袁世凱的老朋友徐世昌親自走一趟來勸說了。

好了,這邊架子擺足了,該談正事了。袁世凱把早就想好的六大條件攤牌出來:一、明年即開國會;二、組織責任內閣;三、寬容參與各省起義的黨人;四、解除黨禁;五、需委以指揮全國水陸軍及軍隊編制的全權;六、須有十分充足的軍餉。

這裏面是有技巧的。除了自己攫取軍政大權,袁世凱還利用這封明文,分別取悅了朝中立憲派、南方舊官僚、革命黨人。這波操作秀不秀?

袁世凱是秀,但清廷難以接受。10月27日,朝廷思慮再三,決定授以袁世凱爲欽差大臣,並下令“所有赴援之海陸軍並長江水師,及此次所派各項軍隊,均歸該大臣節制調遣。”又保證“此次湖北軍務,軍諮處、陸軍部不爲遙制,以一事權。”

誠意滿滿,但也僅滿足了部分條件。於是袁世凱表示“病”還沒好,恕不奉旨。

其實,朝廷做到到如此地步,全授湖北軍政大權,又加欽差大臣之職,這等榮寵已是袁世凱罷職前所難及。在幾乎所有人都勸他赴職之時,他依舊說“胳膊疼”提不動刀。人言生意賭場尚且見好就收,況軍國大事,更是瞬息萬變,如今榮華富貴就在眼前,袁世凱卻不爲所動,其耐性膽略眼力,真謂世之梟雄。

果然,情況正如袁世凱所料,前線情況繼續惡化,除了袁世凱的北洋軍,不少南下的新軍反受革命軍影響而譁變,嚴重地動搖了清廷的信心。

此時袁世凱仍無動作。

清廷萬沒想到老袁態度如此強硬,無奈之下只得答應其全部條件。11月1日,清廷下達諭旨,以袁世凱爲內閣總理大臣,終於如其所願。

同日,袁世凱出山坐鎮湖北孝感。3日,應載灃所請,袁世凱入京就任內閣總理大臣,組織責任內閣。“如此一來,攝政王實權皆無,該袁世凱當主角了。”

圖(愛新覺羅.載灃)

以“子彈”奪權,正是袁世凱厚黑藝術的第二步。

03、養寇自重

袁世凱出馬,自然得打出點威風。他下令馮國璋進攻漢口。

馮國璋一貫是袁世凱手底下最會打仗的,派他出馬自然不會錯。而對馮國璋來說,這當然是老頭子看得起他的表現,出山第一仗能不重視嗎?

衆所周知,馮國璋別的毛病一大堆,但有一個優點就是不小氣,尤其是用來打仗的彈藥。因此,在劉家廟陣地的革命黨人,最先品嚐的是北洋軍大炮的滋味——戰鬥開始的最初,正是雙方的炮兵各顯神通的時候。不一會兒,革命黨人炮兵陣地上血肉模糊,加之北洋大炮的精準打擊,彈藥庫爆炸,各處燃燒,強烈地打擊了革命黨人的抵抗信心。

要不說袁世凱底氣足,人家北洋軍兵精糧足,槍好炮好,能不神氣嗎?

很快,炮兵發揮了,該輪到陸軍部進攻了。革命黨人這邊剛經過炮火的洗禮,還沒緩過神來,又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於是開始節節敗退。這還不算完,袁世凱之前花大錢的水師也不是養着玩的,這種立威的時刻豈能閒着?馮國璋一聲令下,長江的水師艦炮紛紛轟擊,漢口外圍的革命黨人算是徹底崩潰了,只得跑入市區躲着,不敢再戰。

此戰過後,馮國璋揚名南北,清廷和列強也知道了袁世凱的北洋軍有多能打——這正是袁世凱所希望的。

挾大勝之餘威,袁世凱明令馮國璋攻武昌,打算徹底嚇破革命軍的膽,以便進行日後的談判。其實袁世凱的真正用意是:嚇嚇就得了,別來真的。可惜馮國璋沒能領會,他接到老頭子的電報,立馬就開始了對武昌的進攻部署,不幾日,北軍勢如破竹,到11月30日,武昌便要破城。

這可急壞了在北京的袁大人:武昌完了,革命軍散了,那留着我袁世凱還有什麼用?於是他化身“趙構”,一日連下七道急令,制止他那位“嶽飛”的進攻。

電文裏一頓好說,馮國璋才恍然大悟,立撤武昌之圍。

武昌居然守住了!這是革命黨人萬萬沒想到的。這邊革命軍的臨時大元帥黎元洪腦子靈光,立馬就想到了袁世凱在“養寇自重”,考慮到自己的地位就是沾了這武昌的光,便在革命軍開始了和袁世凱的南北雙簧:和談。

說幹就幹,黎元洪本來跑路了,結果聽說武昌安然無恙,又跑回來,說本人對袁世凱並無敵意,只要促進清廷退位,達成共和,南北便可息戰。

袁世凱接到黎元洪書信,大喜,意識到自己的厚黑三部曲之最後一步——養寇自重,終獲成功。

尾聲

經過長時間的談判博弈,政治老手袁世凱充分發揮了其浸淫官場多年的權術,一面“以北方兵力威脅南方”,一面“又以南方民氣恫嚇北庭”,雙管齊下,終於在1912年2月12日逼迫清廷遜位,隨後在孫中山手中堂堂正正地接過了其夢寐已久的總統之位。

只是令人遺憾的是,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終究沒能抵抗住皇帝寶座的誘惑,踏出了那萬劫不復的最後一步。

參考文獻:

01馬平安:《袁世凱的正面與側面》。

02王敏:《一九一一壓倒清王朝的十根稻草》,《文史參考》辛亥專刊(10月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