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墨宝                          (法国) 施文英 

 

 

父亲的书房,是我们儿时最喜欢逗留的地方。

小时候,父亲经常到菲律宾洽谈生意。当年在台北读书的我们,并没有感觉到他不在家;因为父亲爱读历史书籍,他的书房不大,书却不少。一整排书架上满是古今中外的书籍,我们在那里浏览群书,感觉上父亲也在一旁,就像他平时在自己的书桌前埋首书卷中一样。

那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悬挂在书房里的一幅字轴,上面用行书写了三行字句:助人为先,读书为乐,家庭为重。父亲说那是祖父遗留下来的墨宝,要我们儿孙辈切实遵行。这应该就是我们的家训了吧?虽然只是简单的三句话,却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及为人处事的准则。

父亲的桌案上摆着一方祖父遗留下来的宋代砚台,他还记得祖父当年除了喜欢读书之外,还热爱书法,尤其是行书,他喜欢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等等,笔法介于苍秀与圆浑之间。祖父常对父亲说,他只是把字写好,感受到书写的乐趣,并不想当什么书法家。祖父认为心正笔就正,写字的时候总是正襟危坐,握笔悬腕,振笔直书。 

父亲说,祖父早年离开大陆,远赴南洋经商,但他一直保持着中国的传统,时时告诫子女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对于祖父的遗训,父亲似乎一点也不敢怠慢,终其一生,他都奉为圭臬。

 

每次回到台北,父亲都会广邀亲朋好友来家中做客,他也很喜欢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左邻右舍如果有什么事情,他都会去帮忙。父亲常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他不只是说说而已,还身体力行。小时候我就经常听邻居对我说,父亲救起他女儿的往事,他一直心怀感激。

上世纪50年代的台湾,还有防空壕的设施,常常因雨积水。邻居的孩童经常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嬉戏。有一次,这位邻居小孩,约莫五、六岁的光景,一个不小心,跌落水中。当时,一群小孩都惊惶失色,缩成一团,大喊救命。刚好父亲经过看到了,要孩子们不要慌乱,他马上跳进水里,及时救回一条小命。当时,邻居受到莫大的震动,不停地感恩叩谢。父亲却觉得救人很自然,很正常,受到了千谢万谢反而觉得很不好意思。

从小,我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熏陶长大,无形中也养成了乐善助人的性格。

多年后我负笈法国,获得了文学史硕士学位之后,开始在华文报社担任采访编辑的工作。

有一天我正在图书馆里阅读,一位中国同胞前来找我帮忙填写申请社会保险的表格。他到法国20年了,竟然连姓名性别这样最简单的法文字词也看不懂!他说自己就像瞎子或聋子一样,很不方便。这些远赴异国他乡谋生的华裔们,在生活上存在了多大的困难度啊!

这一发现,驱使我投入到翻译之中,在报上开辟了法国生活专栏,为不谙法语的朋友们编译法国的法律知识,生活指南,各项社会补助的申请须知等等。

法国的法律繁复,许多艰涩的法律条文,让我查遍翻烂了几本法中字典、法规词汇等等,还经常需要通宵达旦的奋战,才能找到适合的字句。

同事劝我不要这么折磨自己,牺牲自己闲暇的时间,何苦呢?

我用克雷洛夫的寓言来回答他们:

蜜蜂在花朵里辛勤工作,老鹰鄙夷它:辛苦又有何指望?蜜蜂说:我生来是为大家服务的,看到许多的蜂蜜中有一滴是我酿造的,这就是我的安慰了。

事实上,我所付出的辛劳并没有白费,这些法律知识的编译,让旅居异国的朋友们在生活上获得了指标。此后每一年,我都收到很多华人朋友的感谢信函,他们欣喜,我也快慰。助人为快乐之本,谁说不是呢?

 

旅居美国的哥哥来巴黎游玩,住在我家。有一天他夜游归来,小区寂静昏暗,从远处观望,只看到一扇窗亮着。他发现,原来这是我家的窗户!夜深人静,我还在灯下阅读写作。我告诉他,我要等孩子睡了,才能安心握笔直书。

的确,小区里夜晚最后的一盏灯是我家的,照亮了夜归人的道路。

哥哥说起了从前父亲要我们以读书为乐的庭训。

他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父亲的朋友兴冲冲跑来说,他在台北一处公园的亭柱上,看到上面刻了曾祖父的名字呢!

我们这才知道,原来曾祖父在清朝时曾经中过进士!但是家里人从来也不提起,父亲只是淡淡地说:读书是为了乐趣,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啊!

父亲嘱咐我们勤读书,要乐在其中,不带功利之心。我从父亲那里传承来的对阅读的爱好,孩子也耳濡目染,喜欢上了阅读与写作。

女儿在法国上中学和小学,每门课都很出色。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学校的老师都希望上大学时选择理科,女儿却偏偏选了文科,并且还选了最冷门的图书专业。老师要我试着说服女儿攻读理科,并且还要推荐她进名牌高校。当我向她提及老师所说的,将来文科的出路恐怕不乐观之时,女儿却反问我,你不是常常告诉我们:要以读书为乐,不要为了功利吗?

我一时语塞,不禁哑然失笑。原来,父亲当年的耳提面命,我已经在无形之中传递给孩子了。

245819B7-865B-44B4-A849-73563EE3BD01.jpeg89DD08FA-D539-44D3-9012-D70090DA174D.jpeg

去年在丹麦举行的欧洲文学节,筛选了30多位全欧洲最优秀的青年作家参加。作品曾多次在法国获奬的女儿脱颖而出,应邀赴英格兰、韦尔斯及丹麦参加文学节的圆桌会议、论坛及文学节活动。

女儿捧着这次文学节的优秀青年作家作品集《奥德赛》给我看。文集内每一位优秀作家的作品都请一位著名的插画家配上几幅插图。在这些优秀作家当中,她是唯一自己绘插图的作家。正因为这样,她特别得到主办单位的礼遇,她是其中唯一的图文俱佳的青年作家。在欧洲,同时是作家又是插画家并且两项兼优的并不多见。

看着女儿书中的文章与插画,我的心中百感交集。 

 

她这一条文学艺术的道路,一路走来,有我多少的汗水与辛劳!

毫无绘画基础的女儿,刚刚读完了图书专业,如何能报考美术学校?

当时,拥有艺术学士及硕士学位的我,自告奋勇,充当她的美术老师,教她素描、油画,让她顺利考上了美术学校。

女儿读硕士班时,也同时走进婚姻。她初为人母,我一手看護新生儿,让她安心完成硕士论文的写作。论文口试时,我推着婴儿车陪考,一路照顾宝宝,论文答辩终于完美过关。她出书,废寝忘食地赶工,受邀到法国各地参加书展,出席各种签书促销活动,我都义不容辞地包揽了照顾幼儿的重任!

如今,她应邀出国,一出去就是一个星期。她问我:你能再替我照顾儿子吗?

为了女儿,我自己的一切活动都停顿了。画展、写作,全都停摆了。

文友劝我:你辛辛苦苦,带大了孩子,还不够吗?现在应该要发展自我,为自己着想啊!

画友也批评我像寄居蟹一样,宥于自己小小的世界,无法脱离家庭的羁绊。

我的文友和艺术界的朋友,有很多都是一心只想当伟大的作家或画家,不愿分心别处的。看到我的光景,他们难免要规劝我,不要过于融入世俗细碎的生活,你会缺乏大海般宽阔的胸怀的!

是啊,我知道,人生而渺小,但也应该真知觉察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崇高部分。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伟大的志向的。 

但是,在家庭和追求自我之间,我还是选择了家庭。

父亲不是常常引用祖父的话,要我们以家庭为重吗?我的价值观,显然受到了家庭的影响;父祖辈的谆谆教导,已经深入骨髓了。

我想起日本导演北野武的电影《阿基利斯与乌龟》,主人翁真知寿只顾自己追求艺术,不理孩子,老来一事无成,疯疯癫癫。成功总在一步之遥的眼前,却怎样也无法达到。因此,追求艺术和被人认同,就像阿基利斯追赶乌龟一样,眼看就要追上了,都还是追不上。

许多人用尽一生的时间精力,去换来哪怕只是一秒钟的知名度。

这样的追求值得吗?

我虽然以家庭为重,俯首甘为孺子牛,但仍会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所爱:文学与艺术。这只是为了追求过程中所得到的乐趣,并不是为了什么虚名。

大家都知道,成为名作家或艺术家,是有许多条件的。

英国著名作家维吉妮亚.吴尔芙曾经指出过,历史上杰出的女性作家,如简.奥斯汀,乔治.艾略特,勃朗特姐妹等,都是单身、不育的女性。她坦承,如果不是她的姑妈坠马早逝,留给她一年500磅的遗产,她很可能无法成为一个作家,难以摆脱一般妇女必须在家操劳家务或外出赚钱谋生的命运。

由此看来,如果没有一定的条件,是难以踏上成名成功之路的。

成名或成功既然难以企及,并且是虚浮不实的,又何必执意于这份如梦幻泡影般的追求呢?

其实,在追求文学艺术的漫漫过程中,就已经显示出自己的价值了,不用经过别人认同才能彰显。自我的價值不需第三者認證,我只在意自己的兴趣指数,其他都是次要的!

活出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才是人生的真义。

我认为,生命中值得骄傲的,是做自己热爱的事,投注热情在自己所热爱的事务上。

对于孩子,我从来不要求将来成为作家或艺术家。女儿在图书专业的学习中,学到了手工制书,出版,销售的整个图书的流程。在这充实紧凑的过程中,她很快乐,学到了很多,收获满满。正是在学习编辑,设计图书的过程中,她发现了艺术的重要性,发现了她真正热爱的事。于是,她决定投身到写作与绘画之中。

孩子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作为母亲的我,只能欣慰于心,只有从旁协助鼓励,乐观其成。

对于自己,即使别人认为我不合时宜,观念迂腐,思想落伍,被无私洗脑等等,别人总劝我要做一个现代女性,不应该再为儿孙辈而放弃自己的生活,应该实现自我价值…… 我的心里却很明白,每个人的追求不同,不必走和别人一样的道路。

和祖父的想法一样,我也不想成为什么家,因为作家与艺术家,既与才华和努力有关,也与时运有关,与命途有关,真正的成功者只是极少数。我们只要将爱好融入生命里,在其中得到乐趣,就是真正的价值所在。如果每一位写作者或画者都用真诚的心去写,去画,相信这个世界就会因为书写,绘画,而变得更加美好。我觉得,自己即使张罗着大小琐碎事,也能享有趣味充实的生活,就已经是成功的人生,不必太在意世俗的眼光,把别人的框架,硬套在自己的身上。

正因为自己有所寄托,所以我的心里很踏实。

在我看来,家庭是最重要的,并且家庭需要用心去经营。每次在卢森堡公园,总是看到两三孤独的老人,在公园的长椅上喂鸽子,一脸的落寞。有一位老人告诉我,他年轻时为了追求事业和自我发展,不愿意花时间照顾孩子,和子女缺乏感情,亲子之间常有冲突,如今落得晚景凄凉。

人世的纠葛,人心的纠结,都源于太过自我。每个人都只想到自己,自然引发人际的危机,就像我们在戏剧作品中常看到的,一种静止的冲突,怪异奇特。我把帮助孩子,放在自己之前,是很自然的。助人为先,家庭为重,祖父的遗训,一直深深铭刻在我的心中,这已经成为我一贯的做人准则了。

今天,我觉得自己很幸福。从前,我停下自己的爱好,走入厨房,照顾好家人的胃,也掌握了家人的心。现在,女儿也洗手做羹汤,照顾好妈妈的胃与健康。如果这不是幸福,什么才是?

9AB9748E-0387-4384-8ED4-AD7349DBFA24.jpeg

EEA72B7F-2C6F-4396-8444-782B4BE5961F.jpeg

 

写到这里,我望向屋外。月光下,对面直立的杨木,全都染上了一层薄薄的银色柔光。这忘我的月色,漫天照物,不就是自我最好的选择?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点燃的火炬不是为了火炬本身,就像我们的美德,应该超过自己照亮别人,否则等于没用。

爱,不就是解释人世问题的最佳方法吗?

这也和祖父的墨宝中所标榜的精神完全相符。

今夜,这当空的朗月,或许,就是对我们人生意义的一种解释吧?

 

ps.本文在廉动全球 征文大赛中幸运 获得 二等奖。遗憾的是,88日我无法前往北京参加颁奖典礼...

 

 

 

 

作者:

施文英,福建晋江人。艺术暨文学史硕士。曾任记者编译,副总编辑,译有法文小说,撰写学术论著、散文集,小说等。获台湾侨联散文奖,全球散文优秀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