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商業地產頭條

作者:遊樂樂

2月的北海道,正值隆冬。大雪紛飛的札幌,變得分外的冷清。

我與朋友小蕙走在大通公園附近的街道上。這裏是居民區,遠離商業中心,但街角處一家雜貨店人頭攢動,在這冬日裏顯得特別火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小蕙在日本生活多年,此刻她正尋找着一臺僞裝成咖啡罐的Lomo相機。這徹底點燃了我的好奇心:“這裏還能買到這玩意?”

“當然,遠不止這些。”她說。

日本人生活所需要那些“性冷淡”風的家電傢俱,還有那些“卡哇伊”的生活小物,都是從附近的雜貨店上買的

仍留存着國內“雜貨店與商場捆綁”這種刻板印象的我,感到很困惑:

遠離商場還能生存?札幌雜貨店,到底是一門怎樣的生意?

01

雜貨店是札幌生活的濃縮

此刻是,晚上八點三十分。眼前這家雜貨店叫東急Hands,由巷角一套獨棟房子改造而來,加上地下部分,這家店足足有五層,可每層都擠滿了精心挑選商品的客人。

它商品種類很多,從文具到衣服,從食品到生活用品,每一種又分得極細,各類大小尺寸還各不相同。

圖片來源:TOKYU HANDS 官網

鋪內比肩接踵的人流,此起彼伏的腳步聲,引店外行人的駐足。我與店員攀談起來。“現在這個時間,逛雜貨店的人還是挺多的,平常都這樣嗎?”

“晚上十點也會有人的!札幌的商場關得早,一般晚上七八點便打烊,如果需要買東西,雜貨店是最好的選擇。

事實上,日常這裏的生意也不錯。東急Hands的顧客主要來自周邊的街坊鄰里、通勤的公司職員、上學路過的學生…… “也許只是就近,或者恰好路過,剛好家裏又缺了啥,他們就會前來補上。這是常態的。” 店員眉眼擠在一起,誇張地笑着。

在日本,雜貨店的業態早已成熟。從人們熟悉的MUJI、Loft到Asoko、Awesome Store、東急Hands,除了自有產品,也會賣些五花八門的生活小物、家居飾品、玩具手辦和文創用品。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不到一刻鐘的時間裏,我已經把一些零食、衣物和文具挑好,包括一盒白色戀人巧克力,一隻精美的杯子、兩件和風十足的T恤,還有幾支長得像胡蘿蔔一樣的筆。

它們看起來並不便宜。但我根據標價來算,大概3000日元,按匯率,這也就人民幣180元左右,放在國內同檔次的雜貨店,這些商品遠不止這個價格。

是的,它們在精品化的基礎上,價格還很便宜,普遍在幾百到幾千日元之間。這哪怕是兼職生,也能用兩到三小時的薪水買單,毫無壓力。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果從業態看,中國人對雜貨店其實並不陌生。

國內較早有供銷社,其後又見過街邊各類小賣部、五元店和十元店之類。但現在,與中高端商場捆綁在一起的新式雜貨店,顯然做的是另外一種生意。它們通過巧妙設計來提升這些生活小物的格調與價錢,大家買來當然有用,但“好看、有逼格”是更大的消費驅動元素。

對比兩地的差異,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雜貨店在中國被看作中產新消費象徵,但在札幌它是國民的日常

02

札幌優渥的商業土壤

以大通公園爲界:北爲札幌站,環繞着政府機關及居民樓;往南爲豐水薄野,這是札幌最核心的商圈。

沿着大通公園地鐵線往南,一條四通八達的地下商業街出現在我眼簾。在接下來的幾天,我來回穿梭,從大通公園這個起點,穿越了電視塔、狸小路,一直到地鐵薄野站。

這裏集中了時裝、餐飲、藥妝、雜貨等上百家店鋪,商品應有盡有、琳琅滿目。它不單是個地鐵車站,還有連接各種百貨商場和商業大廈的出入口,可讓我無視外面的大雪紛飛而盡情購物。

圖片來源:商業地產頭條

札幌這座小城,正是因地下商業綿延數公里,且商圈各個商業項目客流互通,故而形成“地下+地上”的網狀商業生態圈

我邊閒逛邊思考,不知不覺中便踏上了自動扶梯,從地下升至地上,遇見了從天空中飄落的“棉花糖”,以及路面上彷彿被“打理”過的雪堆。

日本商業的人性化設計,衆所周知:一般每條商街都配有遮陽棚,部分街道還配有“溫熱”系統防積雪,管它夏陽酷暑還是雨雪冰寒,也只能成爲顧客“逛店”以外的風景。

圖片來源:商業地產頭條

人們站在窄窄馬路邊,可以看到對面掛着巨大logo的大丸百貨,東急、PARCO等百貨也圍繞在周邊區域。而往狸小路商業街的方向一路走過,則會碰見許多散落在路邊、街邊獨棟房子以及藏在便利店裏的連鎖雜貨店。

行至狸小路,這條北海道最有名的商業街,它約600米的街道上開設了近200間商店。其中,那些個性十足的雜貨小鋪就達數十家,這裏的“淘寶客”從早到晚都熙熙攘攘。

儘管它們看似門面小,裏面卻別有洞天。這類小型雜貨鋪普遍獨立經營,店鋪風格和選品主要取決於店主個人品位,一般至少能安放上百種商品。單個商品的貨量也相對小,更接近精品買手店,偏重於從同類產品中找出更好的。

圖片來源:商業地產頭條

而前文提到的那些更主流的大型連鎖的雜貨店,選貨則偏重於日常使用的方便舒適和可持續性,更在意品類的覆蓋範圍。

“你們會開到百貨商場裏去嗎?”同樣的問題,我問了這裏好幾位店主。

他們的答案都是,“很少。”

在札幌,有這樣一個行規:一般在商場的4、5樓纔可能出現雜貨店。有位店主笑着跟我說,“明明大家隨處都可買到雜貨小物,誰會那麼傻特意上去找雜貨店呢?”

03

遠離商場的生意經

小蕙曾在JR札幌站的LOFT工作過兩年,曾經參與了這家門店從籌備到開業運營的一系列工作。通過她的工作經歷,以及我連日走訪的所見所聞,總結出了札幌雜貨店選址的幾個特徵:

第一,連鎖雜貨店“撒網捕魚”。

對於MUJI、Loft這類連鎖雜貨店而言,“覆蓋度”與“便利性”是首要的考慮因素,其周邊競爭對手的數量以及所能覆蓋的人羣,都會左右門店的選址。由於受衆範圍廣,相對於購物體驗、舒適度等因素,其客羣更注重購物的便捷性

圖片來源:商業地產頭條

因此,這類雜貨店更願意離開商場,比國內更爲“接地氣”地出現在居民樓、街邊、便利店和地鐵站裏。

第二,小型雜貨店“物以類聚”。

對於這類個性化雜貨小店而言,“門當戶對”也在考慮範圍內。它們大多個性鮮明,特點顯著,但自身沒有形成品牌效應,若置於購物中心或百貨內,發揮作用被減弱。但通過“聚集效應”,“小店們”成功地營造良好的商業氛圍,這也是狸小路這個“大IP”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需要更長的營業時間。

在札幌,大型商場和百貨一般早上10點才營業,晚上七八點就打烊。正如上文所述,這裏的雜貨點是“國民業態”的代表,它們需要更長的經營時間來“獲客”,並不適用於商場的標準化經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第四,連接顧客的需求。

無論是商場或是百貨,它們對於各層零售業態的分佈,已經形成一套成熟且標準化的經營準則。

一方面,雜貨業態一般出現在商場的高層,這並不能有效地滿足其考慮“便捷性”的獲客需求;

另一方面,札幌雜貨業態非常普及,開在商場內的雜貨店引流作用不大,很難像國內那樣自成IP,這也是商場經營者不樂意見到的。

一言蔽之,購物中心或百貨的經營環境對雜貨店並不友好,相反,“遠離”商場看起來更適合雜貨店的生存。

圖片來源:商業地產頭條

截至目前,國內還沒有哪家雜貨店已經發展到足夠大規模,並帶來可觀的經濟效應,畢竟願意爲此買單的人目前仍是小衆羣體。與之相比,日本同行的商品開發能力更爲發達,各類型的雜貨業態更爲普及。

同時,在札幌這個完善的城市商業網絡以及商品價格的優勢下,讓雜貨生意離開商場這個“載體”後,還能擁有更大更穩定的市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