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而今年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目標是“6%~6.5%”,居民收入如何與經濟增長同步“水漲船高”?

工人日報(ID:grrbwx)記者帶你一起來看~~

提升就業提高工資性收入

在中國鐵建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飛香看來,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提升就業的數量和質量,才能穩步提高工資性收入,“尤其是大力發展以互聯網、雲計算等爲代表的新興產業。”

安徽宿州供電公司帶電作業班副班長許啓金髮現,一些企業招工難,但同時有許多勞動者需要技能培訓以提高收入,“應當扶持一些企業和院校辦培訓班,同時給予勞動者更多進修學習的機會。”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永富表示,縣城的一些企業,像90年代沿海地區的“三來一補”企業一樣,在村裏面建一些扶貧車間,讓這些貧困人口在家門口就近打工。

減稅降費提高職工收入

減稅降費不僅能促進企業發展,也能讓職工嚐到甜頭,留住人才。湖北省孝感市水利勘測設計院院長許方盛就表示,個稅改革後,職工到手的工資收入提高了,個人價值感與獲得感大大增強。

在今年兩會的“部長通道”上,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表示,2019年減稅降費的總額近2萬億元,比去年又增加了50%以上,減稅規模相當於今年預算安排的稅務部門當年組織收入數額的10%以上。

保障創業者利益

對於經營失敗者,社會也要有所“兜底”。在天能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天任看來,創業失敗者不單要承受巨大的思想壓力,往往也因爲揹負鉅額債務,不僅沒有本金二次創業,社保也沒錢繳納。他建議應當通過完善創新創業政策機制,使創業失敗的企業能夠得到依法合理處置,充分保障各相關方的利益,使創業者、從業人員都能夠及時退出,獲得新生機會

增加財產性收入

更加規範的金融市場,是居民獲得財產性收入的重要前提。

江蘇陽光集團董事長陳麗芬建議,應當將“互聯網+金融”納入監管體系,監管金融衍生商品特別是金融創新商品有可能誘發的投機行爲,最大限度降低金融風險,讓監管跟上創新的步伐

事實上,金融服務對於脫貧攻堅也有很大幫助,這也將惠及貧困人羣,增加其收入。

加大可支配轉移淨收入

隨着社會保障力度的加大,可支配轉移淨收入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不容忽視。轉移淨收入就是指國家、單位、社會團體對居民家庭的各種轉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間的收入轉移,既包括家庭間的贈送與贍養,也包括了有關方面給予個人的離退休金、失業救濟金、住房公積金等。

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轉移淨收入6524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爲18%,佔比超過了經營和財產收入。

對於離退休的老人來說,轉移淨收入就是主要的可支配收入來源,對於失業者來說,失業保險金就是主要的可支配收入來源。

(原標題:居民收入如何“水漲船高”)

(本報記者 鄭莉 吳迪 餘嘉熙北夢原 王羣 陳曉燕 趙航 曲欣悅 趙昂)

本期編輯:賀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