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講到發心的部分,發心分有五個層次,這是指正確的部分,錯誤的部分我們不談。發心五個層次中,發的心量最小的叫做偏真出離心,這個小乘教,就最小的發心,它是發偏真出離心,或者叫做出三界取寂滅之心。這是針對自己修行想要出離生死的,不管別人怎麼樣,先管自己,要出離生死的。

其次就層次比它高一點的,不但自己要出離生死,同時也想要帶着別人一起出離生死的,這個叫行度利生心,或者度他心,要行度衆生的心,這個是大乘始教的發心。

第三個層次是大乘終教的發心,它叫慈悲心、深心、直心。它發三個心,通常就是我們講的菩提心,所以我們簡稱爲慈悲深直心。

頓教發心是發內證聖智心,這是第四個層次了。

第五個,就是最高的層次,就是圓教的發心,他發的心是普賢廣大行願心。我們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裏面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他去參訪善知識的時候,都說他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個意思就是說,他已經發了普賢廣大行願心,而不是前面那四個心,這是最高、最大、最究竟的發心。只有這個心,才能夠徹底地引出我們的佛性,也只有發這種心,才能夠得到三界六道一切衆生的恭敬跟供養。所以像彌伽長者這些諸大善知識,他們遇到善財童子,都能夠很恭敬地來接引他。

我們也是一樣,現在學佛了,我們是不是有發起這樣的心?假如說我們只是“啊,我發個心就是每天唸佛念一千聲”,這個叫發什麼心呢?這叫發芝麻開門心。你只是俗話講的“舉着香跟着拜”,那個不叫學佛。你要真正發心,自己要做什麼?你現在念佛要做什麼?學佛要做什麼?把這一個目標給定下來,然後你向那個目標去前進。

你不要說,我家裏現在小孩子不聽話,我來學佛,看他能不能聽話一點。這當然也是發心,這叫不正確發心。有很多人是事業失敗了,挫折了,有困難了,來學佛了,這也是不正確的。站在世間法的立場上,這個叫做發安慰心,安慰你。

第一個,他發“出三界取寂滅之心”,是開發我們學佛的人的那種偏真性,偏真,偏到一邊的,我們通常講,偏真出離心,小教發偏真出離心,就是自己要出離,有沒有錯呢?沒錯,但是這樣的證覺是偏一邊的,只爲他自己的。

大乘始教爲什麼會發行度利生心呢?發這個心是指人空、法空,不但我執破了,法執也要破,這個叫做二空法性。我們在這個地方迷了,不覺悟到人空、法空,現在,大乘始教不但要破我執,那個偏真出離只破我執,沒有破法執,那麼大乘始教開始,它就再破法執,所以叫大乘。但這個時候,只是講說,到達空性的這個階段而已,它本身還會有一種“有些人沒辦法度,那些人不能成佛”的觀念,它還有這種“有人不能成佛”的觀念,所以我們叫不究竟。

第三個層次講慈悲心、深心、直心。就是不管怎麼樣,一切衆生都平等的,他們都能成佛的,只是時間早晚問題而已。那麼這個就說,一切衆生都有如來藏性,一切衆生都有佛性,沒有一個例外,這個就究竟了,所以這個叫做終教,這是第三個層次。他雖然是這樣發心了,目的還是證得空性而已,但是心量已經很大了。從始教到終教是一種漸次修行的,逐漸上來的,所以我們叫做漸教。

第四個,相對於漸教來講,我們就叫做頓教。頓教是發“內證聖智心”,自己從內部,自己要去證得,這一個心,是針對我們迷惑顛倒的真如性,我們不知道有真如,不知道真如性,那麼它針對這個部分來講,一切衆生都有佛性,這個真如都存在我們的生命裏面。這個時候,它不但是這樣瞭解,他也這樣修行。他在這個時候講,只要你能夠悟得真如是什麼,那麼你當下就可以證入,不要經過那個次第一步一步來修。就像我們搭電梯,直接就上來了,不一定爬樓梯,一階一階爬,這個叫做頓教。

但是到這個地方,它還是一直講到空性的存在這樣而已,它沒有辦法在空性上面去建立無量無邊的妙用,所以,從頓教以前,我們叫做偏,現在要回偏向圓,把這個偏在一邊,就一半的部分讓他窮盡,所以這個叫圓教。圓教就是普賢廣大行願心,它在這個時候,是讓我們覺悟到整個法界的圓滿,所以我們把他覺悟的部分,叫做法界性。

擷自《八十華嚴》玄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