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報》第145期 美術新聞

  本期話題

  藝術,望向那些“星星的孩子”

   專題策劃 劉尋美

  【編者按】11年前的4月2日,由聯合國大會決議通過了“世界自閉症關注日”(World Autism Awareness Day),人類在對自閉症(Autism)的關注和認知上,踏出了新的一步。這沉重的一步絕不意味着同情與憐憫,而是飽含着理解的呼喚。至今,自閉症仍被認爲是一種“疑症”,其病因尚未能明確,自閉症兒童被稱作“星星的孩子”。而通過藝術進行幹預和治療,即藝術治療(Art Therapy),成爲了撫慰該症患者,乃至幹預、治療多種精神疾病和心理創傷的一種方式。

  本期,我們關注“世界自閉症關注日”,亦關注藝術治療的歷史與案例;我們關注那些“星星的孩子”們小小的、又大大的靈魂,亦關注那些被誤讀的概念。我們呼籲您,偶爾擡頭望向星空,望向那些“星星的孩子”。

  本期導讀

  當你望向“星星”,“星星”或許也在回望着你

  劉尋美

  德國的美育融合教育

  肖瀟

  一千個自閉症兒童,就有一千種不同的症狀——徐光興教授談自閉症兒童藝術治療

  訪談嘉賓:徐光興 採訪記者:劉尋美

  藝術治療小史

  聶槃

  德國的美育融合教育

   肖瀟

  德國,是傳統工業型社會,着重倡導“融合社會”這個新教育的概念,加之吸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的教訓後,更加註重和倡導社會應該具有“多元化包容性”。

  融合教育的教育理念最初源自社會學概念。融合教育在德國是不分年齡段的,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甚至到大學都一併通用。因此,殘疾兒童在德國享受和一般兒童完全相同的受教育的待遇。

  美育融合教育,則主要是讓殘疾與非殘疾學生參與共同觀看、研究和討論一件藝術作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除了學習到具體的藝術知識之外,還會找到適合自身學習節奏和鍛鍊獨自思考能力的方法,比如如何觀察藝術作品,如何開展自我獨立思考,如何查閱資料和相互討論交流,進而具有創意性、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當然,這種教育方式並不具備醫療治療目的。

  在數字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培養孩子關心和關愛的能力、學會接受和自己不一樣的人的能力,實際上非常重要。藝術創作過程中的個性化特徵,能夠增強孩子們對不同個體和個性的認識,對於一般孩子而言,他們能夠學會如何接納、認同;對於殘疾孩子而言,則能夠通過圖像和圖形的美術教育方法,更具象地來學習,減輕一般理論學習過程中所出現的困難。

  首先,通過藝術創作以及藝術材料認識的過程,來提高殘疾兒童的動手能力以及生活樂趣。其次,通過藝術的渠道來認識世界和自我,並通過藝術語言方式找到適合表達自己內心感受的方式,從而減少他們對殘疾的懼怕,提高殘疾兒童的交流能力。最後,使得殘疾兒童和發育正常的兒童有相互認識和接觸的機會,培養孩子從他人角度來看待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有效避免歧視的產生。我想,這三點,也應該是通過美育的教育方法來實現特殊兒童的融合教育的目的所在。

  在下面這個實例中,可以看到德國某小學是如何使用美育的方法,設計專門針對患有自閉症孩子的課程的。

  案例之前,我們要粗略瞭解患有自閉症孩子和一般兒童之間所存在的吸收和理解信息能力的差異。一般而言,我們在接受信息的時候會同時啓動所有感覺器官,也就是聽、聞、嘗、觀看和感覺,在接收信息後,通過語言交流進行信息再加工。但是自閉症患者很難同時啓動不同的感覺器官來接受和加工信息,也就是說,他們在面對信息的時候只能使用一種感官,其他的感官平行開啓會帶來壓力。

  德國的這所小學在認識到關於自閉症的情況後,開始使用美術教育的方式來鍛鍊患有自閉症孩子的感官意識。課堂上,老師選擇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朱塞佩·阿爾欽博託的一幅作品給孩子們看,這幅作品名叫《土地》。作品呈現的是阿爾欽博託常用的以拼接的方式來創作的人物頭像,藝術家用在地球上生活的不同動物形象來拼出一個人物側面像。畫中都是非常常見的動物,所以不會給孩子帶來圖像陌生感。

  《土地》

  老師在展示藝術作品時會提兩個問題:“你看到了什麼?你聯想到了什麼?”在孩子們觀察的時候,老師會有意識地聚焦到藝術作品中的某個動物上,然後慢慢擴大到兩個動物、多個動物、最後擴大到整個作品畫面上,這時候孩子們會辨別出一個清晰的人物側面像。隨着老師從近到遠、從小到大的聚焦,孩子們會做出相應的反應,並且學到了一種全圖觀看的能力。同時,在課堂上可以觀察到,孩子們會在這個過程中不自覺地用語言來表達他們看到了什麼,這無疑刺激了自閉症兒童的對話能力,從而達到自閉症兒童多感官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鍛鍊效果。

  當然,除了在學校,德國一些公立博物館和話劇院都提供專門給未成年孩子開創的藝術工作坊。這些社會公益項目對“美育”以及“美育融合教育”起到一定的補充和支持作用。其中一些項目是和學校一起合作完成,一些項目則向所有公衆開放,有興趣的孩子可以在家長的陪同下參與。

  (作者系德國赫德斯海爾穆現代藝術科學研究學院博士研究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