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泥蕩

  文&圖 張崇珍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春意盎然的季節裏,龍灣區永強大道永中二號橫街口的河泥蕩公園,正是百花爭放,鳥語花香,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河泥蕩文化公園是龍灣區的中心綠洲,具有龍灣文化特色和漁村鄉野自然格調。又稱爲龍灣法治文化公園,始建於2004年,是溫州市首個集法治文化,休閒學習、健身運動爲一體的大型城市公園。這裏小橋流水,花木蔥籠,呈現一派優美的江南水鄉風光,置身其間,令人流連忘返。

  河泥蕩位於永中街道滄頭下東邊的橫塘河北灣之處,是一片頗爲開闊的河澤水網。這裏是大羅山東麓水系中心的總彙,從大羅山的山岩石壁滲出的水流,分別沿着天河、白水、度山、雙嶴、瑤溪、青山等小溪聚合到這裏,融合交匯後注入江海。

  由於這裏地處平坦,每逢大雨過後,從上游攜帶的大量泥沙在此淤積沉澱,形成一片天然的溼地。過去,附近的農民喜歡到這裏挖取河泥,作爲農作物的上等肥田。不管是三九酷暑,還是寒冬臘月,許多村民乘着小船,到這裏挖取河泥,從此,這片河灣成了農家取之無盡用之不竭的天生肥料庫,人們自然而然的把這片河灣叫做“河泥蕩”。

  另據當地人(石浦村人)的口述,此地是永強沖積平原形成過程中的牛軛湖形態,一彎曲水抱着兩塊嶼田,形式紡車的兩塊盤子,老一輩人稱它爲大紡車(音chi)盤,小紡車盤。

  從前的河泥蕩面積比現在寬闊,從海濱沙村北岸沙壟之西開始,一直到蟾鍾南岸沙壟,都屬於河泥蕩沼澤地帶。以前這裏人少地廣,一片荒蕪,成了鳥類棲息的“天堂”。由於河泥蕩地處水系交匯地帶,從上游沖刷而來的泥沙被蕩裏的水生植物羣阻滯,形成一大片水渚蘆葦野地,每年春去秋來,大批候鳥在此越冬,水草豐美的河泥蕩成了候鳥的天然驛站。每到晚上時分,距河泥蕩不遠的永中寺前街上的居民,還可以遠遠的聽到大雁的鳴叫聲。

  上游的水流不僅帶來大量的泥沙,也帶來了大羅山豐富的礦物質,加之鳥類在此棲息,使河泥蕩也成了魚類的“天堂”。據稱,河泥蕩的鱸魚、荊竹墳螃蟹、滄頭下蠶蝦,被人們稱爲“三鮮”。鱸魚細鱗肉嫩,螃蟹香脆可口,蠶蝦體圓肥美,美味佳餚聞名遐邇。明朝嘉靖內閣首輔張璁曾留下美妙的佳句:“長街昨夜漁歌發,矩巷今朝蟹味美”。讚美河泥蕩“三鮮”美味。

  在古代,每逢中秋,河泥蕩都有賞月習俗,而歷史上河泥蕩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賞月活動,來這裏賞月已成爲一種特色。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在涼風吹拂下,月亮灑下皎潔的月光,在河泥蕩水面上形成水光瀲灩的美麗景色。人們呼朋喚友,三五成羣,划着小船,聆聽湖水拍擊船舷的聲音,感懷“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意境!

  河泥蕩,一個讓當地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地名,曾勾起人們多少美好的回憶。千百年來,河泥蕩這片水鄉澤國吸引了衆多遊人來這裏垂釣、賞月,這裏成了人們玩耍娛樂的好去處,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名篇佳句,使這片土地增加了許多厚重的文化氛圍。

  《河泥蕩中秋夜泊》

  黃石山頭暮藹蒙,輕舟三五入荷叢

  荷塘月映蓮花白,荊竹風搖螢火蟲

  盪風喧囂人語沸,杯中颯爽豁聲雄

  驚飛宿鳥沖天急,奮翅高翔避桂宮

  這是清代詩人胡志對當時河泥蕩中秋夜色美景的讚頌!

  歷史上河泥蕩這一帶的沼澤地裏種植着大量的荷花,當夜月下荷塘中荷花盛開,人們泛着輕舟觀荷賞月,黃石山影映入塘中,令人心往神馳。而如今隨着河泥蕩公園的建成,園林環境大大提升,但湖面面積大幅減少,並沒有突出當初荷花塘的特色。

  現在的河泥蕩文化公園東起永強大道,西面是永強塘河,南臨永中路,北靠甌海大道,總用地面積6公頃,其中水域面積3.1公頃,爲溫州市東片最大的城市公園。公園以“水,月”爲自然特色,以草坪、樹木、溼地爲主體,以歷史、文化爲內涵,集市民遊憩、青少年活動等功能爲一體的具有龍灣文化特色和自然風情的城市綜合性公園。

  《河泥蕩》

  張崇珍

  碧水輕舟河泥蕩,憑欄觀魚釣者閒

  紫荊獻媚蘭花俏,春風搖曳戲紙鳶

  醉看紅梅爭豔日,橫塘河影弄紅顏

  忽聞池畔歌聲起,撫月堂前話茶香

  作者歷史文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