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擔任國子監博士的孔尚任被康熙皇帝罷免了官職。旁人被罷官,或貪污或失職,總要有個原因。但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孔尚任並沒有犯什麼錯。而且,罷官的時候皇帝也沒有怪罪他什麼。

皇帝見一墓碑死活不願祭拜,大臣看後,趕緊遮了三個字改成兩個字 【江山社】 自媒體 第1張

那麼,他丟掉官職的原因是什麼呢?其實,這還要從孔尚任做官說起。

順治五年(1648年),孔尚任在山東曲阜出生了。他家是當地有名的書香門第,從族譜上追溯的話,孔尚任應該是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孫。孔尚任自幼飽讀詩書,自信地認為自己可以考中功名。他參加了很多次科舉考試,但是,人到中年了仍然沒能考中。

雖然,屢試不第,但是,孔尚任仍然堅持認為“學而優則仕”。為此,他將自己家中的一些田地賣了,然後,向朝廷捐錢,當了國子監的一名學生。就是因為在國子監,能夠與皇帝接觸,孔尚任這纔有了嶄露頭角的機會。

皇帝見一墓碑死活不願祭拜,大臣看後,趕緊遮了三個字改成兩個字 【江山社】 自媒體 第2張

康熙皇帝登基後,十分注重滿漢文化的融入。他心中明白,雖然,現在滿清的江山已經比較穩固了,但是,有不少漢人還是視滿族為異族。中原文化源遠流長,數千年的積澱也是不可不學習的。而且,儒家思想對於王朝統治,有着非常積極的作用。

於是,康熙皇帝對於漢族文化中的孔孟之道非常推崇,甚至,還決定親自到孔子的出生地山東曲阜,前去祭奠孔子。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去曲阜祭奠孔子,並令孔尚任在身邊為他講授經書。但是,當康熙走到孔子墓前準備跪拜時,卻愣住了。

康熙發現墓碑上的字是:“大成至聖文宣王之墓”,便尷尬地站在那裡,接着,祭祀的鼓樂奏起,康熙帝皺了皺眉,仍站着不拜,眾人全都愣住了。原來,皇帝是隻拜師不拜王。於是他便馬上叫人拿來一匹黃綢,把碑文中的“文宣王”蓋住,並添上“先師”兩字。

最終,這塊墓碑上的字成為“大成至聖先師”。康熙帝一看,馬上開始祭拜。看到孔尚任如此會做事,聽了孔尚任的講解,康熙皇帝非常滿意。再加上,孔尚任孔子後人的身份,皇帝決定破格提拔。就這樣,孔尚任從一名普普通通的學生,直接變成了國子監博士。

古代社會,能經皇帝御口欽賜官職的人,可謂是鳳毛麟角。所以,雖然國子監博士品級不高,卻也是非常難得了。但是,既然康熙皇帝對孔尚任十分滿意,那又為何不給他更高的官職呢?

其實說到底,這個陞官,只是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故意做給世人看的。康熙皇帝深刻地意識到,若想保持長久的統治,就必須獲得漢族知識分子的認可。而獲得認可最好的方式,莫過於推崇漢族視之為聖人的孔子了。

所以,康熙皇帝不僅親自祭奠孔子,還特意給孔子後人陞官。自己作為皇帝,尚且如此重視儒學,那麼天下的漢人,就不會過於排斥滿清的統治了。孔尚任做了國子監博士後,如果能在政治方向上與康熙皇帝保持一致,那麼,仕途就會一片光明。

可惜的是,他並沒有這麼做。

孔尚任在擔任國子監博士的時候,曾經去淮陽一帶治水。淮陽地區,之前是明清鬥爭的主要戰場,孔尚任來到此處後,被南明各種可歌可泣的故事所吸引。史可法鎮守揚州,不畏犧牲的精神,更是使他震撼。

於是,在這段期間,孔尚任親自去拜訪史可法的衣冠冢,同堅決不仕清的明朝遺民冒闢疆、石濤等人也有不少往來。所以,這段時期的經歷,使孔尚任對康熙皇帝有了很深的懷疑。之前,他對皇帝的知遇之恩很是感激。但是,經過對滿漢兩族的深入思考。

此時,他愈發地感到自己已經成為了一個政治木偶。如果皇帝對自己非常認可,那又為何不對自己委以重任呢?如果明朝真的是一無是處的話,為什麼又有那麼多的好友終身不願仕清呢?這種矛盾的情緒,無處排解,孔尚任只好寄情於文學之中。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經過多年的構思與探索,孔尚任寫成了《桃花扇》這一流傳至今的名作。它以劇本的形式,講述了在明末的南京城中發生的故事。不僅揭露了南明弘光政權失敗的原因,還寄託了明朝遺老對故國的思念之情。

孔尚任的在文學上有着很高的造詣,再加上,他十餘年來不斷地思考,不斷地蒐集資料,寫成的作品十分打動人心。《桃花扇》一出,迅速呈洛陽紙貴之勢,民眾們爭相傳閱,連康熙皇帝也派人向孔尚任要了稿本。

如此懷念故國的劇本,固然文學價值極高。但是,這與滿清的統治是格格不入的。清朝統治者,又怎麼會希望治下的民眾懷念前朝呢?《桃花扇》寫成後的九個月,孔尚任就被罷官了。可嘆的是,朝廷將他罷免,連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都沒有。

如此看來,孔尚任被罷官的原因,是因為他筆下懷念故國的作品,犯了當朝統治者的禁忌。

參考資料:

【《清代·孔尚任》、《桃花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