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裏前兩天說了,因為圓錐角膜的緣故,視力持續弱化;本季中戴了隱形眼鏡,然後,看清楚了。

“哇庫裏看不清都能投這麼準”之類的玩笑話放一邊,這件事非要說明什麼的話,就是:庫裏的適應能力,真的強。

NBA偉人裏,有近視眼或其他眼睛問題的非常多。麥肯、天勾、皮彭、伯德、勒布朗、韋德,都多少有過點眼睛問題。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肯戴眼鏡的。因為對絕大多數球員而言,“習慣感覺”比“看得清”重要。

戴眼鏡或隱形眼鏡,好處是看得清。壞處是需要一個習慣的過程,適應時間往往不短,許多人根本適應不過來。

而球員們在這方面,是很敏感的。以前韓國隊射手文景垠他們怕影響投籃手感,食飯都不敢用力握筷子,類似於此。

天勾早年不戴眼鏡,嫌煩;中年才接受了。

庫裏的眼睛 運動 第1張

麥肯一直戴眼鏡,結果就是經常被人把眼鏡打掉。而且1950年代NBA場館許多是冰球場改的,水氣重,眼鏡會結霧。最搞笑的是1950年總決賽第一場在錫拉丘茲,因為場館里人都抽煙,搞得他眼鏡什麼都看不清。那場他得了37分14籃板,賽後他說了這事,結果第二場民族隊所有觀眾都抽煙,結果麥肯第二場32分,湖人還輸了……

庫裏的眼睛 運動 第2張

皮彭近視眼,但他早年場上場下都不戴眼鏡,怕影響效果。1990年東部決賽對活塞第七場他突發偏頭痛10投1中,之後才開始:場下眼鏡,場上不戴。

庫裏的眼睛 運動 第3張

活塞以前的約翰·薩利亦是近視眼,試着戴了眼鏡,後來跟郵差一次肉搏時眼鏡掉了,他覺得“戴了眼鏡之後,我不那麼勇敢了,瞻前顧後了”,於是摘了眼鏡,繼續盲打。

NBA球員近視眼許多都是如此:要麼很早就矯正(勒布朗),要麼一直到退役再說。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調整過來的。因為籃球是個手眼全身協調的運動。習慣了之後,很難改。

真打過籃球的都知道,真練熟了的,投籃前看籃筐,不為了看清籃筐再臨時決定怎麼投,而是確定大概的距離方位,練熟了的肌肉記憶會調動起來出去。

就像所謂視野,除了看得見隊友外,也跟記憶力與判斷力相關:許多時候看得見傳球機會,不一定是眼睛多好,而是預判到那一下隊友會在那個位置。

是否看得清,並不是最重要的。對許多球員而言,“習慣”比“看得清”更重要。只要球館不太暗,看個意思就行。

當然會有人講笑說,庫裏平時強投能進,定點瞄一下反而不進?

其實這跟視力,倒沒決定性關系,還是那句:投籃這玩意,吃的是身體節奏和肌肉記憶。眼睛不需要看得清籃筐上每個籃網的孔洞,只是看方位距離、調動身體感覺出去。

舉個例子:庫裏這個球,擡頭的時候球已經出去了。

看不看得清,真那麼要緊嗎?不一定的。

庫裏的眼睛 運動 第4張

喬丹還玩過著名的閉眼罰球呢。其實到他們那境界,做這個都是可以的。眼睛看那一下是確定方位,身體自然知道該怎麼做。

庫裏的眼睛 運動 第5張

但回到開頭。

庫裏能在賽季中做這調整,我還是挺佩服的。

因為這玩意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適應。

許多球員是拒絕變化的;哪怕改變,也多會選休賽期花時間適應。

前年夏天,寫到過這個事:金州勇士因為在灣區,有許多硅谷大佬幫忙,從數據模型到訓練方式到訓練日程到交易,都有各色高科技參與,自不待提;在球員的具體訓練上,也有各色神經學啦、運動心理學啦之類的琢磨勁。

……

比較有趣的是,勇士似乎曾想讓其他隊員都這麼試練練;並不是每位球員都積極——NBA球員大多自負,習慣於自己已有的技藝,並不是每個人都樂意重新花時間熟悉新東西,遭遇受挫感,去重開自己完全不熟的領域。

但庫裏對這個訓練方式,以及其他訓練方式,都接受得很快,“他不但對各種新訓練不抵觸,還配合得很積極。”

賽季中,肯接受改變,而且很快適應了,嗯。

題外話一個。

內地男籃史上最卓越的射手之一胡衞東,在我們江蘇球迷內部俗稱胡三炮。1999-2000季CBA習慣打法:開場找唐正東或鳥人安德森持球掩護,先三個運球強拔三分,有就全場熱,比如打姚明的上海得了44分;沒有就全場冷,不提也罷。

1999年亞錦賽決賽對韓國亦是這樣:當當當當連續四個三分球瞬殺解決問題,亞錦賽MVP。

我們都說他為啥這毛病?

因為胡衞東是個超級近視眼,根本看不清籃筐,投籃全靠身體感覺——據說連打麻將時都要戴眼鏡,不然牌都看不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