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風濕(也叫「風寒症」、「水感」、「酒感」),是產後或人工流產術後體虛之時,感受風寒濕邪,傷及關節、筋脈、肌肉、皮膚等組織所引起的肌肉關節酸困、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民間俗稱「月子病」。此類患者抽血化驗檢查類風濕因子、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O」)、血沉結果大都正常,且此類患者用抗風濕藥物治療無效。產後風濕病雖較為常見,但在其治療及日常保健中仍存在諸多的認知誤區需加以澄清。

  誤區一:產後風濕必須在百日內治療

  目前提倡母乳餵養,分娩後百日女性在哺乳期,服用內服藥後會進入血液,通過母乳餵給孩子。治療產後風濕的藥物一般都會有補氣補血或補陽補陰的中藥,同時會加用活血化瘀的葯,嬰兒的身體不一定需要這些物質,中醫講究陰陽平衡,孩子為「純陽之體」,可損其陽不可損其陰,產後風濕的患者多是陽虛,服用後不免對孩子會有影響。同時,目前中藥成分不能定性,如果癥狀不重,建議可以用常用中藥做葯膳(指同時可以當藥物又可以是食物的中藥服用)或使用外用藥治療。產後風濕可以在患者停止哺乳後治療,從臨牀看不會有太大差別。

  誤區二:產後風濕可以採用發汗的方法治療

  產後風濕多系感受風寒濕邪氣導致,中醫治療外感病的一種方法就是採用發汗的方法,驅除外邪。但前提首先是患者的體質較好,否則在使用發汗藥的同時要加用補氣補血藥。產後風濕之所以會發生,其根本原因系患者正氣不足,氣血虧虛,再感受外邪導致,如果只是一味的發汗,會更加損傷陽氣。有些患者使用大量的發汗藥,全身大汗,甚至不能停止,有的能把被子濕透,這樣更加不可取。很多患者大汗後關節不能活動,生活不能自理。中醫認為汗為陽氣所化,大汗後會亡陽,陽在外為守,會導致持續流汗不止。

  誤區三:產後風濕一定要多穿衣服

  很多患者來就診時,穿很厚的衣服,即使是在夏天,這樣不可取。產後風濕的患者陰陽不相協調,容易出現自汗,如果過分的穿衣服,大量的出汗,會導致身體更加虛弱。因此建議患者適當的穿衣,只要不覺得冷就可以。同時帶上一件外衣,冷時穿上,運動和熱時脫去;最好帶上1-2條幹毛巾,如果出汗,把汗擦乾,因為人體在出汗的時候,毛孔是開發的,風寒濕邪會隨之進入,同時出汗後內衣會是濕的,用身體捂乾衣服會很冷,導致病情加重。

  誤區四:產後風濕一定要臥牀休息

  產後風濕的患者需要適當運動,提高體質。中醫裏有句話「久臥傷氣」。人體需要運動,加強新陳代謝,一般可以採取少量多次的運動方法,每次活動不要太長。同時運動方式不限,慢跑、快走等等都可以,一般運動後晚上正常睡眠第二天體能恢復80%為合適,如果比較疲勞,就減低運動量,反之增加運動量。

  誤區五:產後風濕可以通過生第二胎治癒

  在民間常有這種說法,但從理論上說不太可行。筆者遇到多數患者在生育第二胎後病情明顯加重,曾有一位患者聽信民間說法特意懷孕5個月後引產,結果術前本來還可以生活自理,術後臥牀不起3個月。從中醫講,患者之所以出現產後風濕,系患者自身體質虛弱,如果懷孕,孩子的先天之氣會不足,同時孕婦身體提供給一個人用尚且不足,再懷有胎兒,豈不是雪上加霜!(在實際臨牀中不排除在生育第二胎後好轉的女性,醫學上腫瘤也會有自愈的情況,但需要了解它的概率)。

  誤區六:產後風濕後發展成為類風濕關節炎

  目前類風濕關節炎從西醫的角度病因不清,同時從流行病學的角度沒有證據支持此觀點。在臨牀上看,就診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多無產後風濕的病史。

  誤區七:癥狀緩解後馬上停葯

  很多患者在癥狀緩解或消失後馬上停葯,這是很多患者複發的原因,其實患者看到的「好轉」只是表象,產後風濕很多是氣血不足等,需要遵從醫囑繼續服用一段時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