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敦煌莫高窟,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神秘地方,在這735個洞窟中到底有什麼?多元的文化又是怎麼在這個地方融合的?2018年9月8日,敦煌研究院王旭東院長在「知室?共生課堂」上分享了敦煌在1000多年中多元文化和諧共生與消散的過程,以及在未來敦煌將如何繼續推進它的文化繁榮。

很高興跟大家分享敦煌的故事。提起敦煌,這是一個非常遙遠和神秘的地方,它位於中國的西部,被茫茫的戈壁和黃沙包圍。

在這片土地上,分布著包括莫高窟、榆林窟在內的六個石窟。

在莫高窟735個洞窟中,有492個洞窟保存有壁畫和彩塑。在這些地方我們可以看到來自印度的佛教藝術經過中亞、西域,不斷地和來自我們中原的文化融合。

上圖是第285窟,有來自佛教的一些神祗,還有印度婆羅門教諸神,也可以看到我們道教的一些神話傳說進入到佛教的洞窟。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讓不同的宗教形象來到同一個洞窟?因為這些供養人來自不同的地方,有來自中亞的粟特人,也有來自我們本地的這些信徒。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洞窟里的很多形象與來自波斯甚至來自埃及等這些地方的形象是一致的,可能是它們在緩慢地傳播,也可能是藝術家對這個物質世界的認識有相似的觸動。

敦煌的壁畫和彩塑的形象跟我們在沿著絲綢之路考古發掘的結果有很多的聯通,這些圖案在不同的地方匯聚到一起。來自埃及的一些圖案、來自波斯的圖案跟來自我們中原的圖案,都在敦煌這些洞窟里找到它們的印記。

通過這些塑像的演變,我們看到了1000年佛教藝術中國化和佛教中國化的過程。早期它受到犍陀羅影響,而到了隋唐以後,佛教藝術和佛教的中國化日益加劇,最終變成了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到了中唐,吐蕃佔領河西走廊的時候,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我們的藝術家透過佛教創造的藝術精品。

當你走進158窟的時候,你一切的煩惱都會忘卻,你一切的困惑都會變得不是困惑。所以如果你有機會到敦煌的時候,你一定要到158窟去,這是我的最愛。

在所有的洞窟裡面,壁畫也是有主題的。不同的時期,壁畫的主題是不一樣的。

在早期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佛教本身的故事,可以看到很多悲壯的美。

可是到了隋唐以後,經變畫變成了主題。大氣磅礴的經變畫,是人們對盡頭世界、極樂世界的追求,是那個時代每個人的嚮往。

在220窟,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家族延續了283年的佛教信仰的歷史。這個洞窟可以說是非常重要,它有準確的家族記錄。到了五代的時候,他的後人又在這個洞窟的甬道重新繪製新葯文書。它的主題可能有所變化,但是依然是這個家族,因為同樣的信仰,使得它的生命得以延續。

我們在敦煌的洞窟可以看到不同的民族,來自絲綢之路沿線的蘇特、鮮卑、蒙古、党項、吐蕃。還有西域各國的一些人民的形象都在這個莫高窟出現了。

所有的洞窟都是由來自於絲綢之路沿線的信徒、當地的居民、當地的達官、當地的家族因為信仰開鑿,整整持續了1000年。

但是我們也有非常有趣的一個現象,在早期的洞窟裡面,供養人的形象是非常小的,有些不到20厘米,但是到了晚唐五代以後,供養人的形象非常高大,甚至跟真人的像一樣大,而且處於非常重要的位置。這是什麼原因?我個人的理解,是人性已經遠遠超過了佛性。

敦煌莫高窟就是在這樣一個善巧的心靈和廣闊的空間中間,用多元的文化融合造就的藝術寶庫。

在這樣一個藝術寶庫的開鑿過程中,我們要感謝兩條河流。

一條河流是莫高窟前的宕泉河,它為我們準備了可以開鑿洞窟的崖體,也為我們準備了佛教僧侶、工匠可以生存的物質條件。

另一條河流是由佛教滋養的人的心靈之河。沒有這樣一條心靈之河,我們不可能在同一個地方持續1000年不斷地創造奇蹟,這是信仰的力量。

公元1900年,道士王圓籙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在這樣一個非常小的洞窟中間,我們發現了5萬多件以佛教經典為主的場景。我們可以看到佛教的典籍,可以看到景教的典籍,可以看到摩尼教的典籍,還可以看到來自其它民族的一些文字,有藏文,有粟特文,有回鶻文等等。

為什麼這樣一個如此偉大的藝術、如此偉大的寶藏,會誕生在這樣一個荒涼而寂寞的戈壁深處?

我們必須回到絲綢之路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敦煌是古代絲綢之路非常重要的一個咽喉地帶。從長安沿著河西走廊,向西域走向中亞,再走向歐洲、走向印度的這個過程中,敦煌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地理要塞。

當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之後,他向漢武帝報告,要在敦煌設立關口。

所以漢武大帝在公元前111年,在敦煌設立了陽關和玉門關,在河西建立了四郡,也就是列四郡、據兩關。從此敦煌走上了歷史的舞台。敦煌特殊的地理位置,賦予了它能夠承擔起這樣了不起的歷史責任。

敦煌南部的雪山,源源不斷地向這片綠洲輸送水,確保這片綠洲能夠為我們提供生活的必需。

在這片土地上,漢武大帝修築長城,阻擋匈奴不斷對河西走廊和絲綢之路沿線的騷擾,確保這條和平之路、商貿之路、科技之路、文化之路的暢通。

陽關、玉門關,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是我們每個中國人不可忘卻的記憶。

它賦予我們的祖先向西進取的雄心和向東回望的無限鄉愁。它表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嚮往和平的民族。即使我們走出去和外部世界打交道,我們始終嚮往最後要回到我們的家鄉來建設我們自己的祖國。

也就是兩關的建設,使得中原的一些世家大族、文人來到了敦煌,讓來自中原的文化在這個地方積澱了好幾百年,讓從西域向中原傳播的佛教能夠在敦煌停留。

如果沒有這幾百年中原文化的積澱,佛教向中原傳播就會一路向東到酒泉、到張掖。因為在這個地方有兩關的建設,有這片綠洲的經營,所以使得佛教傳入中原的第一站就在敦煌。

就是因為這樣,敦煌莫高窟符合世界文化遺產的全部六項標準。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因為它的價值無比重要。常書鴻先生來了,段文傑先生來了,他們都是藝術家,為了藝術而來到了這裡。這些藝術家們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來保護、研究和弘揚這份人類的珍貴遺產。

在這張圖片上可以看到我的前三任院長。在70年間,為了敦煌的保護研究,這三任院長帶領我們敦煌研究院的幾代莫高窟人做出了他們的貢獻。其中就有我們東方女兒,也是北大貢獻給我們敦煌的一位傑出的人才,樊錦詩先生。

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沿著他們的足跡來到了敦煌,來保護、研究、弘揚莫高窟。

日本朋友來了,美國朋友來了,歐洲朋友來了,中亞朋友來了,我們香港的朋友、台灣的朋友,我們這些同胞一樣加入到保護、研究、弘揚敦煌的隊伍。

現在我們不斷地走出去、請進來,讓更多的學者、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敦煌研究院。現在有一位日本的女孩子,有美國的學者,已經成為了敦煌研究院的員工。

我們希望未來的敦煌研究院能夠把敦煌莫高窟建成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範,把敦煌研究院建成最具活力的敦煌學研究實體。我們也希望能夠建成最具影響力的敦煌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平台。

我們希望有越來越多的朋友們跟我們一起來不斷地挖掘敦煌文化蘊含的一種文化價值和人文精神,在這樣一個時代來樹立我們國民的文化自信,來為「一帶一路」所提出的「民心相通」貢獻我們的力量。

因為民心相通最主要的應該是人文交流,沒有人文交流,我們的民心相通無從談起。如果沒有民心相通,我們的前四通(「一帶一路」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也可能不可持續。

所以「一帶一路」的建設需要我們文化工作者的積极參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也少不了我們文化工作者,也少不了東方文化的保護、研究和傳承。(本文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