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的東晉發動的一系列戰役的決定性戰役,最終東晉以少勝多,戰勝了前秦。

由於現存關於淝水之戰的史料主要為《晉書》,《資治通鑒》等,且關於戰役經過記述較為簡略,很多的細節我們已無從所知。

當苻堅決定入攻東晉時,朝中大臣很多都持反對意見,認為東晉雖然偏安一隅但得到漢人擁戴,並且有長江天險,不易攻下。但苻堅自認自己擁有百萬雄師(苻堅語:略計兵杖精卒,可有九十七萬)所有士兵把他們的鞭投入長江就可以把江水斷流,(成語「投鞭斷流」的由來)。《晉書.載紀.第十四章》描述如下:

對於雙方總兵力的記載,《晉書》與《資治通鑒》相差無幾,但關於苻融前鋒兵力的記載兩者卻有出入。《晉書.載記.第十四章》記述苻融前鋒部隊為二十五萬。

《資治通鑒.晉紀二十七》卻記載有三十萬。

苻融對晉軍軍情掌握不夠,錯估了晉軍主力。當苻堅倉促趕赴壽陽時,見到軍容嚴整的晉軍時發出所料,不禁「撫然有懼色」。相傳「草木皆兵」就出於此。《晉書》記載如下:

淝水之戰中朱序的作用歷來被誇大,作為一個投降前秦的文官,在十幾萬軍中大喊"前線的秦軍拜了"就能讓前秦軍隊軍心瓦解?朱序大喊一說在《晉書》苻堅,謝玄,劉牢之章節均未描述,在《資治通鑒》有如下記載,至於真假都無可考據。

至於此戰中雙方軍隊傷亡幾可,史料關於晉軍沒有詳細描述,對於前秦軍隊只用了「死者十之七八」來一筆帶過,並沒有具體傷亡人數,語焉不詳。《晉書.晉列傳第四十九章》記載如下:《資治通鑒.晉紀二十七》記載如下:

雖然《晉書》成於唐朝,《資治通鑒》成於宋朝,但我們不能根據《晉書》成書時間早於《資治通鑒》而否定其真實性。史書都是後代人編纂的,記錄不同的地方也正常不過,真真假假,還靠我們自己去領悟及考究。

淝水之戰的結果使東晉王朝的統治得到了暫時的穩定,有效的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侵擾,保住了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並使之從「五胡亂華」後得到了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機會。

至於晉軍主力北府兵我已在前面的回答「北府兵是何時推出歷史舞台」中有過描述,在此不作累述。

碼字不易,歡迎點贊、評論、關注,謝謝!


淝水之戰

公元383年八月,神州大地上鼙鼓雷動、戰馬嘶鳴。前秦皇帝苻堅躊躇滿志,統帥著百萬大軍殺向了佔據江南的東晉王朝。

軍情火急,東晉皇帝與江南世家大族震恐萬分。唯獨中書監、錄尚書事謝安全無懼色,穩住了朝堂,命令謝玄率領東晉的八萬主力迎擊。

十一月,天氣轉寒。東晉主力與前秦先鋒在洛澗相遇,謝玄命令廣陵相劉牢之率領精兵出戰,大破前秦先鋒。隨後揮師西進與苻堅坐鎮的秦軍主力隔著淝水對峙。

苻堅有徵無戰、兵不血刃的幻想無法兌現。站在城樓上望著淝水對岸布陣嚴整的晉軍,向左右將領說道:「這麼強勁的敵人,哪裡能稱他們弱小啊!」前秦皇帝都膽怯了,前秦的將領士卒可想而知。在他們眼裡,不遠處八公山上的一草一木都變成了擐甲執矛的晉軍戰士,秦軍人心惶惶,鬥志渙散。

晉軍兵少,士氣旺盛,利在速戰。但秦軍緊鄰著淝水列陣,沒有給晉軍半點渡河決戰的機會。眼看要陷入被動,謝玄給苻堅寫了封信,說道:「你們人數比我們多,還隔著河不敢過來。不如你們往後退一退,讓我們過河來和你們決一雌雄。」前秦的將領紛紛反對,苻堅卻說道:「先退後一點,等他們渡河到一半再殺過去,這仗肯定贏。」於是秦軍開始後退。

士氣低落的秦軍看著來勢洶洶的晉軍,已方又不明緣由的向後退卻,越發的沒了鬥志。這時後方突然傳來一聲大喊:「秦軍敗了,大夥趕快逃命吧!」後退的秦軍變成了潰退,晉軍趁勢追擊,徹底擊垮了秦軍主力。

苻堅身中流矢,狼狽逃回北方,繼草木皆兵之後又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創造了另一個新的成語——風聲鶴唳。

淝水之戰是發生在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場著名戰役,參戰雙方是北方氐人建立的前秦政權和南方漢人建立的東晉政權。這場戰役的結果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勝利的東晉政權避免了亡國,成就了此後的南朝四國。失敗的前秦政權迅速地衰敗,北方大地重新陷入分裂之中。

《晉書》中有關淝水之戰的記載與《資治通鑒》中的描寫有何不同?

淝水之戰記載於《資治通鑒.晉紀二十七》和《晉書》中孝武帝、謝玄、謝安、劉牢之、苻堅等多人的傳記中。兩本書對戰役的描寫基本一致,只有具體發生的月份稍有出入。《資治通鑒》記載戰爭發生在十一月,而《晉書》則是說在十月份。

《晉書》成書於初唐,距離淝水之戰後兩百多年。《資治通鑒》成書於北宋,距離淝水之戰後六百多年。後者在記述淝水之戰事件中應是大量採用了前者記載的內容,偶爾有個別語句表述存在差異,不過大體的意思都是一樣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