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公司普遍虧損

  “新經濟”一詞最早出現於美國《商業週刊》1996年12月發表的一組文章中。新經濟是指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術(IT)革命以及由信息技術革命帶動的、以高新科技產業爲龍頭的經濟。

  近些年,伴隨中國經濟轉型,中國經濟格局中也湧現了一批新經濟公司,這些公司有的提供了一種新的服務,有的則是對傳統行業進行改造。總體來看,這些公司仍處於快速成長階段。與此同時,這些公司持續的鉅額虧損也頻頻成爲社會話題。

  不妨看一下,近期新經濟公司發佈的財報數據。

  2月27日,國內大型互聯網醫療上市公司——平安好醫生髮布上市後的首份年報,總收入33.38億元,同比增長78.7%,全年淨虧損9.12億元。

  2月28日,國內最大的二次元彈幕娛樂網站——B站發佈2018年業績,總營收達41.3億元,同比增長67%,淨虧損5.65億元,2017年淨虧損1.838億元。

  3月13日,國內最大綜合消費資訊平臺——美團點評公佈2018年業績。美團點評全年經營虧損110億元,同比上升了約190%,多虧損了70億元;經調整後虧損淨額85億元,同比多虧了57億元。美團稱,虧損增加主要是網約車司機成本增加和摩拜單車折舊、減值損失等原因。

  3月13日,拼多多發佈了2018財年第四季度財報及全年財報。營收方面,雖然在阿里和京東的營收增速雙雙下滑的當下,2018年全年拼多多實現營收131.20億元,較2017年同期同比增長652%;但2018年全年,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平臺經營虧損爲39.58億元。

  汽車製造本來是傳統行業,但“新勢力”造車則屬於新經濟。蔚來汽車發佈的2018年度財報中顯示,2018年年度總收入爲49.512億元,年度淨虧損96.390億元,同比增長92.0%。虧損額遠高於營業收入,蔚來資金支出已經陷入了瓶頸期,曾謀劃在上海自建工廠計劃也不得不停止。

  此外,大型視頻網站愛奇藝、“二手車電商第一股”優信、國內最大的互聯網保險公司衆安在線、大型遊戲直播平臺“虎牙”均處於虧損狀態。

  互聯網思維難創奇蹟

  新經濟公司爲啥頻頻虧損,甚至上市多年後依然虧損?這是因爲新經濟和傳統經濟的商業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事實上,新經濟創業之初,就不是以“盈利導向”爲重點,而是“市場佔有率”導向。成爲市場老大後,再尋找盈利模式,而且該商業盈利模式也不一定與最初的某種商品或服務有關。這種商業盈利模式被稱爲“羊毛出在豬身上”,也被看作一種“互聯網思維”。

  而傳統商業模式是“盈利導向——不做虧本買賣,沒有盈利的可能就不做。傳統的商業模式也造就了傳統的消費模式,消費者爲自己獲得的服務付費——這幾乎是一個常識,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

  應該看到,傳統模式注重立即能看到的“成本收益”結構,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創新能力,讓一些顛覆現有商業模式的行爲無法誕生。而互聯網思維,則可能創造一種新型商業模式,但前提是要能夠熬過漫長的虧損期。

  長期以來,媒體報道將世界首富貝索斯樹立成創業的典範,他的公司亞馬遜在上市後十幾年都不盈利,備受投資人質疑,在最近幾年才實現盈利,受益於創紀錄的假期銷售,亞馬遜在2018年四季度的淨利潤獲得63%的增長,達到30億美元。亞馬遜的利潤增長主要靠雲計算、廣告業務的增長,國際零售業務方面依然是虧損的。

  事實上,1997年上市至今,亞馬遜總共盈利約200億美元,其中大約104億美元發生在2018年。

  貝索斯也曾說過:“如果你要創新,你必須願意長時間被誤解;你必須採取一個非共識但正確的觀點,才能打敗對手。”

  警惕“並表”式創業

  新經濟企業都有較長的成長週期。對於投資者來說,要有一雙慧眼,警惕“並表”式創業。

  以創業板爲例,其實從2017年開始,創業板上市公司面臨的很多問題就已經浮出水面。其中,最爲重要的一點是高商譽減值風險。

  安信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創業板利潤增長來自於3個方面,分別是內生增長、外延併購和其他非經常性損益。以2017年一季度創業板淨利潤增速前20家上市公司爲例,結合公司公告及相關披露,發現高增長主要來自外延收購併表,佔比超過50%,內生增長佔比不足30%。”

  作爲創業型企業,理所當然就應該靠內生增長爲第一動力,也就是公司自己的科技能力、研發能力、拓展市場能力,然而在增長最快的20家創業板公司中只有三成公司符合這個標準。大多數公司靠什麼增長呢?靠外延式併購、合併財務報表。

  安信證券的這個研究暴露了創業板一個血淋淋的現實:“僞成長”是創業板主流,即通過收購等“財技”使得自己公司的營業額、利潤快速膨脹。這種創業可謂“並表”式創業。

  在這個“並表”式創業的快速膨脹過程中,就會帶來高額的商譽。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收購子公司時,“評估值”存在一定的行業標準,但上市公司爲了吸引眼球、博取短期股價效應,往往大幅溢價收購熱門概念公司,並最終形成高額商譽。

  然而,如果併購企業在報告期內的運營沒有達到預期,根據現行的《會計監管風險提示第8號——商譽減值》的相關規定,需要通過商譽減值測試,計提減值,衝抵利潤。這就會給上市公司帶來商譽減值風險。

  截至今年2月底,在確認2018年業績預減/預虧的上市公司中,有200餘家公司提到商譽減值對業績的影響。其中,預虧額最大的天神娛樂(002354),計提商譽減值49億元,佔其淨利潤虧損額的62.8%。

  此外,高溢價的併購還可能藏着更多的貓膩,可以配合大股東實現資產變現,這些都需要投資人睜大雙眼。(作者:劉暢;圖/全景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