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說一點,在張馮聯合中,段祺瑞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張作霖和馮玉祥兩個人歷史上並未往來,在張作霖打算和直系兵戎相見時,他聯絡了段祺瑞和孫中山。但是此時孫中山所部遠在廣東,距離太遠。段祺瑞只有盧永祥還是能一定程度上指揮的動。但是盧永祥偏居浙江,又被直系軍閥包圍,難以發揮作用。

這種情況下,段祺瑞想到了和吳佩孚不和的馮玉祥。所以他從張作霖手裡要了一筆巨款,派人聯絡馮玉祥,最終促成張作霖和馮玉祥合作。兩者之間是合作關係,不是從屬。

而張作霖和馮玉祥之間的合作基礎並不牢固。在擊敗吳佩孚以後,張作霖撕毀協議,推翻不入關的承諾,命令部隊佔領了天津,還把已經接受馮玉祥改編的23師繳械。繼而派兵進駐北京。

而佔據北京的馮玉祥一度打算組建一個臨時政府,但是沒有得到其他軍閥和列強的承認,面對奉系的軍事威脅,他需要一個能緩和關係的人物。

而奉系此時雖然實力比馮玉祥強大的多,但是直系在南方還有實力,特別是吳佩孚在河南的殘部是直接威脅,所以也不敢徹底撕破臉。

在這種情況下,推舉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人來組建政府就是最現實的選擇,而原本是雙方牽線人的段祺瑞就是最佳人選了。


北洋政府時期內鬥幾乎從未停止,自袁世凱死後,北洋三巨頭奉直皖更是數次大打出手,而段祺瑞是在袁世凱死後北京中央政府的實權人物,其既在北洋軍閥裡面有著顯赫的地位,又有著皖系徐樹錚軍事力量的支持,但是後來也在直奉聯合倒皖中下台,而在他下台後,北洋政府的內鬥是愈演愈烈,上演了一幕幕的鬧劇。

在段祺瑞下台後,北洋政府開始了直系吳佩孚時代,但是吳佩孚更多的擔任著一個大將的角色,而檯面上的人物則是吳佩孚鼎力支持的曹錕,在曹錕當上大總統後,北洋軍閥間又因為利益的糾葛爆發了兩次直奉戰爭,其中第一次吳子玉大勝,一時權力聲望達到頂峰。但在二次直奉戰爭中,張作霖派兒子小張給聯合直系的馮玉祥送去了五十萬銀元,結果馮玉祥非但沒有按部署執行吳佩孚的作戰計劃,反而直搗吳佩孚後院,囚禁了曹錕,使得吳子玉內外受敵,最終一蹶不振。

而在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後,不是張作霖不想入住北京城,實在是馮玉祥不願意啊,因為當時他和張作霖就有協定,反直勝利後奉軍不得入關,他不可能在剛把直系踢走的情況下就讓奉系把持北京政府,因而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兵權支持的段祺瑞又被請出山,出任臨時執政。而在段祺瑞當上臨時執政後,馮玉祥這時候雖然擁兵北京城,但張作霖並沒有遵守承諾,而是命令奉軍大舉入關,此時馮玉祥明顯的控制不住局勢了,所以他邀請南方的孫文北上主持大計,但是孫文來到北京之後,竟然一病不起,後病逝。

而馮玉祥此時才認識到自己與虎謀皮的險棋,張作霖這個人的權力野心以及厚黑程度那是遠遠勝於吳佩孚的,所以馮玉祥在北京政變中並沒有撈到實際的好處,後來還被排擠出了北京城。但是馮玉祥也在之後的這幾年中得到了蘇聯的支持,並且不斷擴充軍隊,使得其日後擁兵四十萬,但在日後的中原大戰中,他可謂輸的一乾二淨,從此在沒有對軍政界產生過重大影響。


直奉第二次戰爭期間,奉系張作霖與直系大將馮玉祥暗通款曲,馮玉祥突然反戈,發動兵變,從前線回師北京,扣押了直系首腦、當時的北京政府大總統曹錕,直系政權隨之垮台。

奉系軍閥張作霖

早在直系控制北京政府期間,南方孫中山、皖系段祺瑞與奉系張作霖就結成了「段、孫、張三角反直同盟」,共同對付直系軍閥。直系垮台後,由於張作霖、馮玉祥威望和資歷都不足以控制北京政府,所以他們共同商定推舉北洋元老段祺瑞出任北京政府首腦,收拾戰後殘局。馮玉祥、張作霖、盧永祥等人先後通電擁戴段祺瑞,1924年11月10日,段祺瑞在天津私宅與張作霖、馮玉祥舉行會議,劃分了張作霖和馮玉祥的勢力範圍,確定津浦路為奉軍發展方向,京漢路為馮玉祥國民軍發展方向。會議還決定:1、對東南不用兵;2、允許吳佩孚下野,不通緝他;3、召集全國善後會議,討論組織政府等善後問題。

段祺瑞執政府舊址

11月15日,張作霖、盧永祥、馮玉祥、胡景翼和孫岳五人聯名擁戴段祺瑞為中華民國臨時總執政,執行政府職權;22日,段祺瑞進入北京,24日在陸軍部宣誓就職;25日,段祺瑞任命政府各部總長,臨時執政府正式成立。

北洋元老段祺瑞

段祺瑞當時無一兵一卒,他的這個臨時執政職務事實上是總統兼總理,名義上權力非常大,但實際上政府實權卻操縱在張作霖和馮玉祥手中,這種局面為日後的亂局埋下了伏筆。


張作霖雖然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擊敗了曹錕、吳佩孚,但是想做總統也是有困難的。

首先就是馮玉祥不會同意。畢竟在推翻直系統治的過程中,馮玉祥功勞是最大的。要不是他在背後捅刀子,張作霖想徹底擊敗吳佩孚,還是有些困難的。吳佩孚可是北洋最能打仗的大帥。

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後,控制了北京周邊。之後他又迅速招兵買馬,麾下已經有了二三十萬人,可以跟張作霖抗衡。

馮玉祥背叛直系,當然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跟張作霖合作只是迫於形勢。其實馮玉祥是更希望請孫中山來當總統的。

若張作霖直接來北京做了總統,馮玉祥能同意嗎?依靠武力,張作霖想滅掉馮玉祥,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曹錕、吳佩孚倒台後,直系失去了北方地盤。但當時長江流域,如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等地,大部分還處於直系控制之下。實力依然是不容小覷的。

南方的直系大將,如齊夑元、孫傳芳等,是不會擁護張作霖這個對頭的(更不會擁護馮玉祥這個叛徒)。

而段祺瑞呢,他是皖系大佬,已經下台4年了。他已經沒有什麼實力了,對各方都沒有威脅。而且段祺瑞很有威望,北洋各方對他還是很服氣的。他當國家元首,各方都能接受。

總結一下,就是第二次直奉戰爭之後,張作霖、馮玉祥、直系殘部三方都還很有實力,達到了均衡狀態。三方之中的任何一方人物當了總統,其它兩方都不會同意。最後三方妥協,請了一個中立方的段祺瑞出來,當了臨時執政(段祺瑞實際上是個傀儡而已)。


張學良後來評價父親和蔣介石的從政能力時,認為張作霖是「有雄才無大略」,而蔣介石則是「有大略無雄才」,基本符合事實。

張作霖統一東北軍政後,擁兵30萬虎踞關外,袁世凱死後,開始覬覦北洋政府的所謂「中央權力」 。他首先聯合直系在1920年「直皖戰爭」中搞垮了段祺瑞、徐樹錚的皖系,皖系軍隊土崩瓦解, 段祺瑞下野去天津做了寓公。

搞掉皖系後,張作霖隨即與直系翻臉,1922年爆發第一次直奉大戰, 張作霖大敗;兩年後奉系捲土重來,第二次直奉大戰中用50萬大洋收買直系第三路軍司令馮玉祥倒戈,成功擊潰直系。但首先回師北京的馮玉祥軟禁曹錕,驅逐溥儀,組建臨時內閣,已經事實上控制了北京。

吳佩孚僅帶2000人南逃,馮玉祥的「國民軍」則通過大量收編直系殘部,發展到近10萬人馬,與奉軍入關主力部隊的兵力已經不相上下,在北京政權誰當老大的問題上,馮玉祥和張作霖之間的矛盾就凸顯出來了。

張作霖深知自己並非北洋系統出身,為避免一次性樹敵過多,第二次直奉大戰前就狡猾地公開聲稱:只對直系復仇作戰,絕不染指北京政權,同時承諾趕走直系後與廣州方面聯合組建新政府,公推孫中山主政,段祺瑞主軍。

於是1924年11月,張作霖和馮玉祥共同趕到天津段祺瑞寓所,討論戰後利益劃分問題,史稱「天津會議」。張大帥失口否認由段祺瑞主軍的承諾,堅持奉軍大舉入關直逼長江流域,以掃蕩直系殘部,遭到段祺瑞和馮玉祥的聯合抵制,這兩位清楚,張作霖是要用武力做後盾,建立他來控制的傀儡政權。

段祺瑞是老牌政客,在自己沒有軍事實力的情況下,準確判斷出馮張二人的矛盾與所圖,提出了以京漢鐵路為奉軍和國民軍勢力分界線的方案,在互相的軍事實力還不能一口吃掉對方的情況下, 張作霖和馮玉祥只能暫時接受這一提案,同時一起推舉北洋元老段祺瑞出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執政」,概括來說,就是張馮相爭,老段得利。

這是個暫時妥協的解決方案,張作霖和馮玉祥一方面都自認資歷不足,一方面又可以接受第三方組閣,反正段祺瑞沒有部隊,對他們雙方都構不成威脅。就這樣,段祺瑞第三次出山,組織北京政府,電邀孫中山北上。

當然,沒過多久,馮玉祥就忽悠郭松齡反奉;再沒有多久,惱羞成怒的張作霖所部奉軍就與國民軍兵戎相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