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西貝流士 ─ 芬蘭最著名的作曲家,整個歐洲音樂的風雲人物,生前就享有盛名。揚‧西貝流士是芬蘭非官方國歌的作者,該曲在尼古拉二世在位期間遭禁。芬蘭人驕傲的保存對其享譽世界同胞的懷念,以街道名稱、匾額和紀念碑使其永垂不朽。

DSCN1337.JPG

DSCN1339.JPG

DSCN1349.JPG

在芬蘭沒有一個名勝古蹟更勝西貝流士紀念碑備受爭議,從遠處觀看,它像一座龐大的管風琴,或是閃耀的北極光,一些藝術評論家甚至將紀念碑比喻為白樺樹叢。

結構設計相當別出心裁,事實上它是由600根鋼管,焊接成波浪形狀,無數的小孔和豐富的質感,給雕像平憑添幾分輕盈。紀念碑重24噸,矗立在赫爾辛基市中心的西貝流士公園。

男子 ─ 傳奇,甚至可以說是男子 ─ 聖像,西貝流士有生之年在芬蘭人之間享有難以想像的盛名。順便一提,西貝流士是芬蘭民族國歌的作者,因此全世界都在討論紀念碑的建立,只要出現一個關於建立紀念碑的想法,立即成立公開會議,開始募集基金。在方案的每一個階段展開前所未有的公開辯論,激烈的爭論,將所有的芬蘭人大致分成兩個陣營。

一方認為紀念碑應體現古典風格,另一方設想,西貝流士的形象也可以藉著抽象的構思表達。五十位雕刻家為取得作曲家紀念碑設計師的權利渾身解數。經過激烈的爭論,甚至漫天醜聞,終究選定埃拉‧希爾圖寧的設計 ─ 大膽、不拘、創意。社會大眾因此群情沸騰,希爾圖寧雖然仍然可以實現他的設計,但是條件嚴苛 ─ 雕刻家必須取悅大眾,博得人民的認可。

開始漫長而且艱辛的工作,600條直徑各的銅管必須符合概念,不偏不倚用手工焊接。甚至最不起眼的偏差可能摧毀整個結構。雕刻家向冶金領域的權威專家取經請教。事實上,長10公尺高8.5公尺的工程,由埃拉‧希爾圖寧及其助手愛米爾‧古孔念,在赫爾辛基郊區的臨時工作室,以將近四年的時間,親手完成。

焊接不鏽鋼是一項具挑戰性的任務,因為在熱力的作用下不鏽鋼容易變形,為了保持鋼管筆直,必須使用特殊的設備。來到工作室的每一個人,經常看到如此的畫面,埃拉‧希爾圖寧穿著被火花燒得到處破洞的皮夾克和紅色連衣褲,一手持著焊槍,另外一隻手拿著快速冷卻的水軟管,坐在鋼管中工作數個小時。

即便特製的面具,也不能保護該項設計的作者免受金屬蒸汽的毒害。在此工作期間,埃拉‧希爾圖寧感染慢性哮喘。體力的不堪負荷,這還不是所有的困難所在,社會大眾的敵對態度,來自各方的批評給予雕刻家殘酷的壓力,預算苛刻菲薄。來自委員會的額外要求不斷增加,卻未劃撥分文資金。

1967年9月7日,在音樂家逝世十年之後,紀念碑終於揭幕,芬蘭總統在芬蘭的政治、文化和商業精英的陪同下,出席隆重盛大的揭幕儀式。

人們在目睹紀念碑之後,爭論終止,敵對者停止攻擊,因為事實超越所有的期望。今天揚‧西貝流士的紀念碑,可以說是大多數旅客來到芬蘭參觀的第一個景點。正是在此地,經常接待國家元首和VIP貴賓,紀念碑所在的公園成為舉辦許多大型活動的場地。原尺寸的紀念碑元件站立在紐約聯合國和蒙特利爾的街上,縮小的複製品收藏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宮殿內。

材料的選擇顯然是成功的,經過幾十年,紀念碑沒有顯現任何老化或是腐蝕的跡象,銀色的風管反映季節和光線的變化。紀念碑猶如大型的管風琴,旋律飄揚,音符跳動,如鳥兒的歌唱,海風的嘆息,以及風暴的激烈迴盪。人們行走其下,或是拍照留影,或是只選擇附近的長椅,享受美好的天氣。江山一代新人換舊人,觀點和看法各代雖有所不同,紀念碑依然固守古老傳統,傳承不朽文化,恆久不逾。

208

21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