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1.jpg

1862年建於大諾夫哥羅德的一座青銅紀念碑,以紀念瓦良格人傳奇領袖留里克來到諾夫哥羅德一千周年,因為該一事件歷來被認為是俄羅斯國家歷史的濫觴,所以亦即用以慶祝俄羅斯國家建國一千周年。紀念碑的作者是雕刻家Mikhail Mikeshin,、Ivan Schroeder 和建築師Victor Hartmann。俄羅斯千年紀念碑座落在大諾夫哥羅德克里姆林,對面是聖索非亞大教堂。

1857年,俄羅斯國家部長委員會提出了為第一位俄羅斯君主留里克建造紀念碑的問題。該構思在1862年實現。然而,其結果是,這座巨大的雕塑不再是俄羅斯第一位君主的紀念碑,而是成為俄羅斯千年紀念的紀念碑。

紀念碑於1862年9月8日亞歷山大二世蒞臨揭幕。

紀念碑體現的是在鐘形基座上矗立巨大象徵君權的「權球」,沙皇政權的標誌,球頂是十字架。紀念碑的整體輪廓即是一座大鐘,根據一些推測,是希望藉由鐘聲,將俄羅斯往日的英雄事蹟傳遍後代。在環繞象徵君權的「權球」周圍建造六個雕刻群組。

紀念碑總高度是15.7 公尺,花崗岩基座直徑9公尺,高浮雕圓周26.5公尺,青銅紀念碑重達100噸。

俄羅斯千年紀念碑周圍環繞俄羅斯歷史上各個時期的代表人物,包括君主、神職人員、將領以及文化界的知名人士。

紀念碑總共有128個人物,雕刻的形像分為三個層次:

為整體結構戴上桂冠的組群,由兩個人物組成,持十字架的天使〈東正教教會的化身〉和跪著的女人(俄羅斯的化身),這個組群矗立在「權球」頂端(君主國家權力的象徵),覆蓋十字架圖案的花紋。象徵君權的「權球」周邊飾以十字架裝飾圖案的浮雕(象徵教會和專制的團結),斯拉夫花字銘文«Свершившемуся тысячелѣтію государства Россійскаго въ благополучное царствованіе императора Александра ІІго лѣта 1862» 環繞,大意是「1862年夏天亞歷山大二世在位時期的富足安康完成俄國的千年大業」。

1000-2.jpg

紀念碑的中間部分十七個人物盤踞〈所謂的巨型人物〉,環繞「權球」分為六個雕像群,象徵著俄羅斯國家不同時期的歷史(根據當時的官方史學)。每一個組群各自面向世界的特定地方,具有象徵意義,指出每個主權國家在鞏固國家特定疆域的角色。

恐怖伊凡因為1570年諾夫哥羅德的屠殺事件沒有出現在俄羅斯千年紀念碑。

紀念碑底部有一緣飾環繞,上面是109位歷史人物的高浮雕,體現專治政權以社會最榮耀的代表人物為支柱的思想。

1925年革命後,莫斯科下令拆除紀念碑。 但是地方當局決定把它隱藏起來,藏匿在木板之中,並在旁邊建造平台,作為論壇和放置革命海報的地方。如此躲避旁人的眼光,紀念碑完好無缺直到偉大的衛國戰爭前夕。

1941年8月15日法西斯進入諾夫哥羅德。納粹將軍赫爾佐格命令拆除俄羅斯千年紀念碑,並且運往德國。1943/44的冬天,開始拆除紀念碑的工程。經過鐵路僅來得及運走立於紀念碑周圍的青銅欄杆和燈籠(現在這些物件已經遺失)。

1944年1月20日諾夫哥羅德被蘇軍解放。當時的紀念碑只是一個完全赤裸的基座,僅餘「權球」的下半部,它的上半部半毀。人物雕像散落在廣場上,其中許多遭受損壞,一些細小部份,例如長劍、手杖、盾牌等消失得無影無踪。當局決定恢復紀念碑舊時樣貌,由列寧格勒州建築部門負責, 超過1,500個缺失的部分必須重新製造。

紀念碑完全修復,並於1944年11月2日再次揭幕。

1000-3.jpg

1000-4.jpg

1000-5.jpg

1000-6.jpg

1000-7.jpg

1000-8.jpg

1000-9.jpg

1000-10.jp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