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宮殿建築羣。

紫禁城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是法國盧浮宮的1.6倍,俄羅斯冬宮的整整8倍。這麼大的一座宮殿,能夠完好地保存到現在可真是不容易。

建國以來,紫禁城共發生過7次盜竊和1次起火。類似這樣的事件,如果從1420年建成開始計算,那更是數不勝數了。

自古以來,紫禁城的安全就是一件極其重大的事情,保護這座龐大的宮殿不僅需要守衛層層把守,外界設備的幫助也是必不可少的。

2017年故宮博物院公佈的《故宮保護總體規劃》(2013-2025)中,對於故宮的防震、防盜、消防、防雷等方面的保護有著詳細的規劃。其中還提到

「實施智能巡更管理系統、警情應急聯動處理系統、全時空立體應急指揮平臺系統、建立語音視頻應急指揮調度系統等。」

數百年前的明清時期可沒有這些高科技手段,那麼古人是用什麼方法來保護紫禁城的呢?

清順治十年(1653年)創設的白塔信炮,相當於京城的烽火臺。白塔信炮設在白塔山和內九門城樓之上,白塔值班人員憑御前或衙門差遣送到的皇帝的「金牌諭」開炮。炮響,京城內外八旗及宮內文武官員皆集合於指定地點聽命。《白塔信炮章程》中記述了清代中央規定的駐守京城內外的八旗文武官兵在緊急情況下聞炮後迅速集合行動的具體方案。

此外還有門禁合符制度。紫禁城和北京城各門夜間關閉,不可隨意進出。如若夜間因公務需要出入,必須持陽文合符跟護軍的陰文合符相對,兩者相合即可放行。

然而如果紫禁城裡一旦發生了緊急情況該怎麼相互通報聯繫呢?除了讓太監和侍衛奔走相告,難道就沒有更便捷有效的方式了嗎?

其實紫禁城內有一套自己特殊的報警系統,只是導遊一般不會告訴遊客。今天咱們的重點就是這種古代報警系統——石海哨。這就要從中國古建築中的欄杆和望柱說起了。

欄杆是中國古建築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防止跌落的同時,還可以起到裝飾建築的作用。紫禁城內的欄杆多為欄板望柱欄杆,它由欄板和望柱兩部分組成,望柱的上部為望柱頭,通常刻成龍鳳圖案或雕成蓮瓣、獅子等樣式。

比如,武英殿東側斷虹橋上的望柱頭是蓮花座上立石獅子的方式,蓮瓣生動立體,石獅憨厚可愛。而天壇圜丘臺三層檯面的望柱頭則雕刻的是雲龍紋圖案,表明龍為陽、為天。

如今的協和門、熙和門附近可以看到一種蓮花瓣形狀的望柱頭,望柱頭的頂上有一個小孔,裡面是空心的。這個望柱頭其實就是咱們今天要說的紫禁城報警裝置,名叫「石別拉」,也稱「石海哨」。

一旦紫禁城內發生什麼緊急狀況,比如外敵入侵或者火災時,守衛人員便可以將一種三寸長的牛角插入洞中,用力吹氣,石海哨就會發出聲響,空氣帶動孔內小石球,聲音被進一步放大。

守衛們一聽到警報響起,馬上就能進入戰備狀態,保護皇帝和紫禁城。假如警報從紫禁城最南端的午門響起,聲音會傳到北邊的太和門,再由守衛層層傳遞,直到最北邊的神武門聽到警報,時間不會超過一分鐘。

當年天理教買通太監入侵紫禁城時,就多虧了這個石海哨,守衛護軍們才以最快的速度剿滅反叛教眾。時至今日,天理教的箭頭還留在隆宗門之上。

據記載,順治年間紫禁城內的「石海哨」共有內外前後四層:乾清宮、坤寧宮、寧壽宮、慈寧宮為內圍;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為外圍;乾清門、景運門、隆宗門為前圍;三大殿、協和門、熙和門為後圍。

遺憾的是,經過幾百年歲月的洗禮,只剩下協和門和熙和門的「石海哨」還能迎接五河四海的遊客,其他地方都難以得見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