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查理芒格的《窮查理寶典》,查理芒格何許人也,可能大多數人都沒聽過。我不想像那些兜售思想的王婆一樣,為了說明文章的重要性,長篇累牘地介紹名人的事迹。簡單來說,芒格是巴菲特的合伙人,一個集大智慧於一身的投資者。

芒格在書中反覆地教導我們,要進行跨學科的學習,擁有多元思維模型,這能極大地提高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所謂跨學科學習,就是對所有的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模型進行掌握,使之成為自己的思想武器。這些學科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工程學、生物學、心理學及經濟學等等。

據芒格本人稱,他自己掌握的模型大約由100多個,聽起來有點可怕,不過真正重要的模型不超過10個。今天我想介紹芒格所說的第一個模型——複利。

我們在高中的數學課本里就學到過這個概念。舉個例子,小明存進銀行100元,年化利息為5%,一年後得到105元,然後再將105元存進銀行,又過一年,得到了110.25元。於是他不斷存,不斷取,利滾利,20年後這筆錢變為了265元。

複利模型的第一個特點是:前期需要非常漫長的積累,帶來的效應不是很明顯。

事實上,做任何短期效果不明顯,長期發力的事情,都能產生複利效應,從而帶來巨大的回報。但人腦天生就喜歡能帶來即時反饋的事物,比如大多數人喜歡嗑瓜子,每嗑一個就能帶來即時的反饋,所以人們對對嗑瓜子樂此不疲。再比如現在的互聯網,最大程度地利用了人的這種天性,短視頻里的佼佼者抖音,15秒推送一個視頻,看完輕輕滑動一下馬上下一個,很多人一玩抖音根本停不下來,就是這個原因。

大多數人的生活,都是每天抓起一把沙子,然後從指尖慢慢流光,第二天繼續抓沙子。隔了幾年之後,回頭一看,發現根本沒有任何積累,空嘆時光荏苒。

很少有人能做這種長期積累的事情,不過這也正是它的可貴之處。比如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寫得很吃力,然後我的大腦就迅速開始懷疑起這件事,認為它毫無意義。這種嗜好即時反饋的天性根深蒂固,需要費很大的勁才能與之對抗。人很難看到長遠的好處,這是遠古人類遺傳下來的基因。

複利的第二個特點是:當積累了一段時間之後,達到突變點,複利帶來的效應飛速增長,從前需要很長時間積累的成果,在突變點之後,短時間內就能帶來相同的回報。

對應到現實世界,比如人的財富並不是線性增長的。很多有錢人,他的大部分財產都是30歲之後開始滾動產生。在之前漫長的一段時間裡,都處於低水平的增長。

符合複利特點的事有:健身、讀書、積攢人脈、投資、醫生、教育行業、政治。短期的諸如健身,可能半年就有明顯改善;中期的如讀書,三四年就有較大變化;長期的如投資,10年財富會有較大滾動,超長期的諸如政治,大多數頂尖政治人物在55歲之後才開始發力。

複利對於普通人最好的應用其實就是投資。這個社會每個人都渴望富有。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階級固化成為常態,發家致富的好機會越來越少。像以前的房地產和互聯網爆發期再也不可能有了,而常規的方法如創業或者做到高層管理,難如登天。當今的社會最公平的兩件事,除了高考,就是投資。

複利的要點在於,確定一個簡單的行事邏輯,然後持續地執行,耐心地等待,直至度過一段漫長的等待期,迎來收穫的時刻。在這個充斥著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浮躁社會,耐心等待是最可貴的品質。持續地堅持一件事,耐心地等待,時間自然是你的朋友。可能會有很多人說,這太難了,我做不到。沒事,複利的難點正是為了淘汰這些人。畢竟,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旱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