蟈蟈是昆蟲綱,直翅目,螽斯科一些大型鳴蟲的通稱,個子較大,外形和蝗蟲相像,身體草綠色,觸角細長。雄蟲的前翅互相摩擦,能發出「括括括」的聲音,清脆響亮。

蟈蟈的別名很多,如哥哥、蛞蛞、蚰子等。蟈蟈在中國分布很廣,與蟋蟀、油葫蘆被稱為三大鳴蟲。蟈蟈的食物主要是豆類、菜葉、螞蚱等。公蟈蟈叫聲洪亮,深受廣大鳴蟲愛好者的喜愛。

形態特徵

  1. 成蟲體色翠綠,少數淡褐。
  2. 觸角發達60mm,複眼2隻,單眼3隻。
  3. 前胸背板寬大,背板下緣有黃色邊。
  4. 胸部腹板各具1對錐狀刺,後胸的刺最大。
  5. 附式4-4-4, 1-3附節有墊,後足第一附節附墊分成2個葉片。
  6. 後足脛節端距6個,背面2個,腹面4個,中間的2個小。
  7. 後足腿節略比脛節稍長。

蟋蟀,無脊椎動物,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

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斗的對象。多數種類雄蟲前翅具發聲結構;雌性產卵瓣發達,呈刀狀、矛狀或長板狀。

形態特徵
  1. 蟋蟀多數中小型,少數大型。
  2. 蟋蟀科種類體長大於3mm;體色變化較大,多為黃褐色至黑褐色,或為綠色、黃色等;體色均一者較少,多數為雜色。
  3. 身體不具鱗片。
  4. 口式為下口式或前口式。
  5. 觸角絲狀,遠長於體長;觸角柄節多為圓盾形,窄於或等於額突;少數類群為長盾形,較大,寬於額突。
  6. 複眼較大,一般為頭長的1/4~1/2;單眼一般3枚,呈倒三角形或線狀排列;中單眼位於頭背側、顏面或額突頂端。
  7. 黃褐色至黑褐色。

蝗蟲,俗稱「螞蚱」,屬直翅目,包括蚱總科、蜢總科、蝗總科的種類,全世界有超過10,000種,我國有1000餘種,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蝗蟲主要包括飛蝗和土蝗。

在我國飛蝗有東亞飛蝗、亞洲飛蝗和西藏飛蝗3種,其中東亞飛蝗在我國分布範圍最廣,為害最嚴重,是造成我國蝗災的最主要飛蝗種類,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農業害蟲。

形態特徵

蝗蟲是不完全變態昆蟲,包括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

以東亞飛蝗為例:

  1. 雄成蟲體長35.5~41.5mm,雌成蟲39.5~51.2mm。
  2. 頭部—感覺和攝食中心:頭部的主要結構有觸角、眼和口器。
  3. 觸角:1對,絲狀、分節,是感覺器官,有觸覺和嗅覺作用。
  4. 眼:蝗蟲具有1對複眼和3隻單眼。
  5. 複眼:位於頭部上部,左右兩側各1隻,較大,是由很多小眼組成,是主要的視覺器官。
  6. 單眼:位於複眼和觸角中間各1隻,還有1隻位於頭部前方中央偏上,與另兩隻單眼呈倒等腰三角形。單眼僅能感光。
  7. 口器:是蝗蟲的取食器官。蝗蟲的口器由5部分組成,包括上唇、下唇各1片,上顎、下顎各2片,舌1片。上顎十分堅硬,適於咀嚼,是切斷、嚼碎植物莖葉的主要結構。

  8. 胸部——運動中心:分為前胸、中胸和後胸,在蝗蟲的前、中、後胸各生有1對足,分別稱為前足、中足、後足。後足發達,叫跳躍足。在蝗蟲的中胸和後胸上各生有1對翅:前翅和後翅。前翅起保護作用;後翅常摺疊在前翅之下,飛行時展開,是適于飛翔的器官。
  9. 腹部:蝗蟲的腹部由11個體節構成。

蚱蜢,是蚱蜢亞科昆蟲的統稱。中國常見的為中華蚱蜢,雌蟲較比雄蟲大,體綠色或黃褐色,頭尖,呈圓錐形;觸角短,基部有明顯的複眼。後足發達,善於跳躍,飛時可發出「札札」聲。

如用手握住,2條後足可作上下跳動。咀嚼式口器,為典型廣棲 、植食性優勢種 ,數量大,分布廣,常取食危害農作物及牧草 ,其營養成分豐富,是一種重要的營養源。

外形特徵
  1. 成蟲體長80~100毫米,常為綠色或黃褐色,雄蟲體小,雌蟲體大,背面有淡紅色縱條紋。
  2. 前胸背板的中隆線、側隆線及腹緣呈淡紅色。前翅綠色或枯草色,沿肘脈域有淡紅色條紋,或中脈有暗褐色縱條紋,後翅淡綠色。
  3. 若蟲與成蟲近似, 卵成塊狀。

世界上共有5000多種蚱蜢,其中的許多種不僅能跳,而且能飛。蚱蜢飛行時,抬起前翼,而拍打後翼。不過它們更多的是用後足跳躍行進而不是用翅膀飛。


題主提出的蟈蟈、蛐蛐、螞蚱、蚱蜢在昆蟲分類學中都同屬於直翅目(Orthoptera),直翅目昆蟲廣佈於世界各地,目前全世界已描述的種類有27000餘種,我國已知1000多種,是我們小時候最熟悉的昆蟲類群之一。

1.蟈蟈

蟈蟈是我們對直翅目內,螽斯科(Tettigoniidae)一些大型鳴蟲的通稱。觸角較長可達60mm,一般長於體長。跗節4節。

2.蛐蛐

蛐蛐是我們對直翅目內,蟋蟀總科(Grylloidea)的昆蟲的通稱,也可以叫做促織,文藝氣息十足!觸角絲狀,遠長於體長。跗節3節,不同於蟈蟈的4節,可以由此辨別兩者。

3.螞蚱

螞蚱是基本上是直翅目內,蚱總科(Tetrigoidea)昆蟲的通稱了。

上圖中,k與p標註,代表的就是蚱總科區別於直翅目其他昆蟲的典型特徵,k是指蚱總科昆蟲前胸背板向後延伸,蓋住了大半或全部腹部;p則指的是前翅退化成小鱗片狀,與t標註代表的後翅差距巨大。這兩點能夠有效的區分出螞蚱。

4.蚱蜢

蚱蜢屬於直翅目內,蜢總科Eumastacoidea內部分昆蟲的統稱,蚱蜢在部分地區也被認為是蝗蟲,但昆蟲學裡,蝗蟲屬於蝗總科Acridoidea,國內常見的蜢是長下圖這個樣子的:

而蝗蟲是這樣的:

兩者觸角和頭部特徵是有差距的。

朋友們,碼字不容易。


俺是個農民,不知道什麼綱,什麼目的,但一眼就能分辨出蟈蟈、蛐蛐、螞蚱、蚱蜢這幾種昆蟲。蟈蟈會叫,豆子地里較多,渾身通綠。

蛐蛐兒學名叫蟋蟀,雄性兩根尾巴,會叫,好鬥,雌性三根尾巴,外號三尾(念yi)。螞蚱蒼黃色的多,也有綠色的。莊稼地,草叢中都有。蚱蜢比螞蚱略長。大都綠色,蹦的很遠,亦會飛,一氣能飛十幾米。有圖有文,友們看明白了嗎?


蟈蟈象蝗蟲,身體是草綠色,顏色有些偏深,相對腿而言,翅膀小,肚子大,大肚子蟈蟈就是這麼說的。蟈蟈的別名很多,如叫哥哥、蛞蛞、蚰子等。蟈蟈叫聲響亮又好聽。

下圖是蟈蟈。

蛐蛐就是蟋蟀,促織,體型很小,要說象什麼嘛,倒有點兒象蟑螂,黑褐色,體積一般是蟈蟈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蛐蛐叫聲細長,悅耳。

下圖是蛐蛐。

螞蚱、蚱蜢和蝗蟲一般來說是一種東西。但還是有些區別,螞蚱一般是尖頭的,蚱蜢和蝗蟲是圓頭的。

螞蚱見下圖。

蝗蟲見下圖。

一定要注意的是蟈蟈和蝗蟲的區別!

有的蝗蟲也會叫,稱「叫螞蚱」,叫螞蚱的聲音可比蟈蟈難聽多了。

一般來說,翅膀長、須子短的是蝗蟲、螞蚱,翅膀短、須子長的是蟈蟈。

下圖是典型的蟈蟈。

請大家善待蟲子,至少不要虐殺,它們也是生靈。信佛的人不要主動豢養寵物(如果有人說:這寵物你不拿走,我就殺了它,那是另外一回事)。


蟈々有個外號:大肚子,其翅短於體中間有發生器,正當年時身體通綠,其名是根據叫聲而得,生活在莊稼或野菜的枝葉上,食其枝葉,越是中午叫的越歡。蛐蛐體褐黑色穴居背上有發聲器根據叫聲得名其食性雜既吃菜葉也食麵食等,蛐蛐還分鍋刷子即生活在灶台上的,還有體大的叫油葫蘆這兩種都不值錢,唯有體小色淺好鬥叫聲大的才值錢。也有人叫其促織。螞蚱分紅翅,楞頭青,老母墩和小干螞蚱,還有一種叫呲螞蚱也是因發聲得名麥收時正是生長旺時,蚱猛體小叫聲也好聽,它叫時容易使人產生幻聽即你去東找它在西叫,當你去西找它又象在北叫。很難捕到。


一般在農村長大的小夥伴,娛樂場所要麼河流水庫,要麼田地,我是個旱鴨子,主要就在莊稼地里玩,玩的最多的就是各種昆蟲了。

首先是螞蚱,我們那螞蚱一般指那種個頭不大,灰不溜秋的小蝗蟲,對於它們,我基本視而不見,白給都不要。這裡面還有一種灰綠相間,個頭稍大一些,它模樣也是一般,但是裡面的小翅是黑黃相間的,十分漂亮,飛起來就像一朵花。我們俗稱大飛。我記得我曾經用他們的小翅做過貼畫。

然後就是蝗蟲了,一般指一種個頭大,通體綠色的大蝗蟲,它的牙齒好像一對大方錘,咬合力很強,一對大腿十分有力,還有倒刺,我們俗稱登大山。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種蝗蟲,秋天捉來可以吃,肚子里是籽,跟鹹蛋黃似的,頭上的肉也挺好吃。還有一種叫梭木甲,整個身子像一個梭子,頭尖尖的,性情溫順。這兩種都十分會飛,一旦驚擾起飛再捉就難了。

還有一種螞蚱也是通體綠色,不過不是登大山那種深綠,而是鮮綠色,渾身好像抹了油,我們俗稱油螞蚱。油螞蚱個頭不大,但是我捉過一次跟登大山差不多大的油螞蚱,只有一次。

蛐蛐一般就很好區分了,雄蛐蛐會叫,雌的不會,並且肚子下還有根針,這是區分雌雄很好的方法。蛐蛐我見過的有圓頭和平頭兩種,曾經多次試圖斗蛐蛐,一次沒有成功。還有一種大個的蛐蛐叫油葫蘆,比蛐蛐大不少,斗性差。我曾經捉了滿滿一袋子,餵鴨子了最後。

再說就是蟈蟈了,蟈蟈在我心中地位遠高於其他幾種。我們那有兩種蟈蟈,一種就是大個紡織娘,我們叫草蟈蟈,它們都是有翅膀的,叫聲連在一起,十分難聽。還有一種就是蟈蟈了,蟈蟈翅膀小,不會飛,只會靠摩擦發聲,叫聲都是一聲聲隔開的,十分清脆動聽。花鳥市場里賣的也就是這一種。蟈蟈還有雌性,雌性不會叫,肚子後面也有跟針,產卵用的。

蟈蟈的數量要少於蝗蟲蛐蛐,雖然不會飛,但是十分機警,它的牙齒好像犬牙,十分銳利,我曾經被其咬破手指。一般捉蟈蟈都是靠聽的,根據叫聲判斷大概位置,當你走近時,它就會噤聲,這時候就要靠看了,要反覆搜尋附近的樹枝草葉,蟈蟈還喜歡趴在帶棘針的酸棗上,捉起來很扎手。一旦發現蟈蟈蹤跡,就要盯准目標,用雙手自下而上去兜它,因為蟈蟈逃跑方式很特別,它一般被驚擾不會向上跳躍,而是很自然的自由落體,掉地上再溜走,一旦溜走,再去尋它就難了。由於蟈蟈數量少又難捉,我一天捉到幾隻就不錯了。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一段河壩上,估計水分足,草長得跟玉米差不多高,蟈蟈是叫的此起彼伏,那天下午,我和表姐一口氣捉了十多隻蟈蟈,可真是高興壞了。至於雌蟈蟈,我們那也叫大肚,它們不會叫數量少,很難遇到,印象中只捉過兩三隻。

還有一點比較特別的是,蟈蟈和蛐蛐一般來說雌雄個頭相當,但是蝗蟲螞蚱都是雌大雄小,到了交配季節,經常看到雌性上面趴著一個小個子雄性,蹦來蹦去的很好玩。

不管是蝗蟲螞蚱,還是蛐蛐蟈蟈,都是遙遠的回憶了。現在據老家人講,由於農藥太多了,田地里的螞蚱什麼的都少了很多,蟈蟈什麼的十分罕見了。


蟈蟈是綠色的,很粗壯,背上翅短,不會飛,翅摩擦會發出響亮的吱吱聲;蛐蛐是黑色的,經常隱蔽在暗處,比如石頭縫裡,也會叫,原理和蟈蟈相似;螞蚱就是蝗蟲,外形和蟈蟈很相似,翅發達,會飛;蚱蜢頭部是尖尖的,翅發達,會飛,北京人俗稱「扁擔」。


最簡單的,蟈蟈會叫,通體油綠色。蛐蛐又名蟋蟀會叫但是只在晚上叫,通體黑色,彈跳力強。螞蚱彈跳力也強,比蟋蟀大,有綠色花色土黃色褐色等最大特點翅膀長會飛又名蝗蟲。蚱蜢兩頭尖,大部分都是綠色,也有褐色土黃色會飛,但飛不遠。簡單說蟈蟈會叫又名油子,螞蚱會飛又名蝗蟲,蛐蛐黑色又名蟋蟀,蚱蜢兩頭尖又會飛,像個小舟,所以又名蚱蜢舟


蟈蟈野生在荊叢或瓜秧等植物上,叫聲國音,它屬於歌者,靠肩背短翅振動發出聲音取悅於人。蛐蚰也稱蟋蟀和促織,夜間鳴唱,生活在雜草叢生的石塊縫中,因好鬥被人喜愛。螞蚱生活在莊稼地里,也叫蝗蟲,有一種個頭最大,生活在山上,叫登樂山。還有一種叫瞎丫頭,大的有十五公分左右,生活在草叢中,性溫柔。蚱蜢是一種比較小的昆蟲,與媽蚱同科相似,善飛。


一般野外經常見到的是蛐蛐,螞蚱,蚱蜢。

蛐蛐很容易分別,顏色深黑色。

蚱蜢身體較長,飛行時可以發出聲音,綠色土黃色都有。

螞蚱最常見,是小一號的蚱蜢,最多10厘米,一般你能見到的,而且能輕易抓住的都是螞蚱。

蟈蟈現在城市裡很少見,一般是他的兄弟螽絲比較容易見到,就是像葉子一樣瘦長的那種。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