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当做影子替身养大以混淆视听、护主平安的孤儿境州,在真身沛国都督子虞负伤后,便以令人难辨真假的样貌,代替子虞出现在世人前,以执行他的意志。沛国积弱,主公情愿让出境州之地以换取短暂和平,但子虞亟欲为沛国取回失地以平国耻,因此向霸占境州的杨家守军亲下战帖,在沛公忧心此举引战将其怒贬为庶民后,仍坚持以一人之身挑战杨家主将。明知暗代上场的影子境州几无胜算,胜利自然不在这太极两仪战场上,此处的腥风血雨,正掩盖著另一场尔虞我诈。故事灵感出脱自中国作家朱苏进的小说《三国‧荆州》,用架空的境州占地,上演了一场表里、黑白、善恶、真假的明暗角力。

 

 

子虞深信「没有真身,何来影子?」影需要有真身存在,才有其存在价值,也以此信念说服了境州,作为自己的代替品奉献一生。这是绝对的吗?当真身已丧尽优势,原只做为替身的影子,其能力已几乎让其他人望尘莫及,且又逢有利之机时,何尝不能一跃而起、取而代之? 从影成为真身,而真身终至不见天日,权力的消长流变,正昭示了阴阳永不止息的转化,宇宙中不会有永久的至阴至阳。

 

当影子境州感觉到自我意识的消逝、苦苦追问自己是谁时,真身都督子虞正用意志占据著境州的自我认同、同时谋划著朝堂天下的未来。但当境州成功历劫归来、不甘再为棋子后,他眼神中的冷酷与决断让我们明白,在他身上,恐怕再也看不到之前身为影子的悲切与朗朗真心了,他自此成了第二个都督,不管是身分、还是内心。而目睹一切的夫人小艾,剩下的是悲伤与恐惧,因此现在的都督与夫人间的琴瑟和鸣也将不复见,即便曾有的心动当时留下了无限的可能性,此时也已永远消亡。

 

朝堂的深沈心思永远难防,在台面上君王权力的最大值、与台面下沈潜压抑的缜密算计间,君臣不动声色的角力,输赢无法以一时定论,明里暗里无处不是战场。境州之地久受杨家占据,威势胜极,沛国屈从受辱,只求能换得一时偏安。一朝情势剧变,彻底翻盘,但即便此消彼长,得失之间,不过也是万古一瞬罢了。【影】以太极阴阳的无穷变化哲理,演绎脱胎自三国的核心故事,暗暗完美呼应了《三国演义》的精妙破题--「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以太极阴阳为轴的精巧譬喻系统,垫高了可层层套用解说的意象叙事,貌似展现了本片的深度,但至此不可避免需要谈到本片最大的问题,是「用剧情取代了感情」。

 

每一个选择的改变转折,在剧情上都有给出原因,然后演员直接做出情绪反应,观众顺利注意到「此处他生气了」、「那边他算计而得意了」、「这里他和她难过了」、「现在他起了杀心」这种种的情绪表现。当我们跟演员同时接收到清楚的情绪指令时,就失去了许多朦胧意味的暧昧诠释空间,也将我硬生生隔在银幕之外。剧情的因果关系都有照顾到,但因为选择了重视视觉上的华丽工整,而牺牲掉铺陈情感的细腻拉扯,直接反应在角色厚度上,让角色只能无奈流于扁平,交代了剧情便认为处理了感情,手法确实强硬了点。终其片长,我没有因为角色而有任何情绪起伏波动,不愤慨、不委屈、不热爱、不伤感、不紧张、不恐惧,角色间的情绪转变合理,但没有让我共感,因此整出戏就像观赏一幅幅的画作那样就过去了。

 

电影中的主要角色,都已在这样的剧本下,尽力做到了优秀的表现。邓超一人分饰两角,在阴与阳的对立之间,从最简单的外型,到最重要的眼神,都做出很大的区隔。可是由于剧本除了对话时提及之外,并未打算花费心神处理角色的前史、心境,因此他必须在仅有的段落中,清楚交代出境州和子虞从前的背景跟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所以动作、表情、声音、眼神都给得很满,总让我每场戏都产生「他用上所有的情绪、技巧来达标,以呈现在这场戏中完成这个状态的最大值表现,确保观众一定能理解」之感,必须硬给情绪的结果,就是让我一直意识到他的表演,对电影来说恐怕不能算是好事。

 

 

孙俪则是一如既往的美,从坚毅母性到柔情女人,她的大眼睛仍是可以表现出不同区段的情绪光谱,可惜在本片中可以发挥的地方不多,对我来说是个存在感彷如女配角般的女主角,

 

饰演主公的郑凯为了保留后期的冲击,因此在前期加重了行为上的不可理喻与出格,但因为表现的方式太张扬,反而容易让人预期后面是否会有转变。对我来说跟邓超会产生同样的状况,就像摄影时为了让画面更强烈而硬是拉大对比度,势必缺少了柔和的自然感,顾此而失彼。

 

杨家父子则是只有一个帅字!(选用胡军跟吴磊,根本是想让观众倒戈支持霸占境州的反派吧。)他们作为侵占霸地的一方,在观众通常会与主角共情的习惯下,原应被观众厌弃的,然而他们表现出来的行为却坦荡直率,抹去了占地又造成子虞重伤的邪恶感,也消解了我们期待沛国出击歼灭敌方的杀戮心。这两个父子的举止,对照到子虞的盘算与最后主公的计谋,在善与恶之间,角色定位一起变得既清楚又模糊,「成功地」将我从故事情绪中套了出来,不知是否也在导演的算计之中。

 

至于那套独创的破解功夫、和绝地大反攻的兵器......不说了。

 

 

张艺谋导演将他心中的喻示系统做出非常漂亮迷人的呈现,除了偶见的温润肤色与刺目血迹,整体彷如水墨画风的画面,只以黑与白两色为主,却透过了浓淡的变化,呈现阴阳两极之间的流动。每个人的视觉喜好可能各有不同,但本片的视觉冲击确实是难以忽视的。可惜对我而言,将隐喻的美感用明喻的手法来表现,总是容易直白到让我有些尴尬(尤其是那又美又巨大、难以忽视的阴阳太极黑白灰),完全理解导演担心我们看不懂的忧虑。只是许多的对应都简单而直接,想要表现出人性善恶的灰色地带,却总是处处出现过于直线的反应与安排,这其中的违合感,导致我从头到尾都难以入戏。也许他追崇的艺术简洁之美,与真实人性的失序复杂,永远是互斥的吧。

 

影,作为呼应或替代的存在,形似为首要,神能有几分相似便全看造化。电影的美学形式,视听美感,不可说不重要,而电影中的气韵灵动是定义故事的锚,则常是凌驾于形式的电影灵魂。可是,故事气韵很难强求模仿,在表现方式上却总有厉害的高手可以精益求精。【影】带给我的最大想像,是说不定在张艺谋导演心中相信,他能做出的形式之美(包含视觉加上譬喻系统),能一次又一次做到顶峰,那么为何不能将总是用来服务故事、内涵,被视为技术层面辅佐、影子般存在的「形式」,跃升为他创作的成就核心呢?在后期的作品被不断批评「执著于磅礡巨制的华丽表面却空洞无内涵」之时,也许对现在的张艺谋导演来说,若内涵故事做到一定水准,他的电影美学又有其难以模仿之风格,他可能想问,为何不能认同「形式极致」可作为优秀的评价体系?用【影】来诉说己志--当对「形」的雕琢达到了当下的颠峰,便能取而代之,成了另外一种「神」。

 

上一段讲了这么多,实则全是我看本片时延伸出来的强行脑补,但假若真的好死不死,有那万分之一的侥幸,暗合了张艺谋导演真正内心所想,那我只能说实在很遗憾,期盼能「以形代神」的说服脉络,【影】真的还没达到。

 

本文图片版权所有:ifilm/传影互动

 

 

♬我歇斯底里的爱恋♬
欢迎来聊书、聊音乐、聊电影
部落格 http://myhystericalove.pixnet.net/blog
粉丝专页 https://www.facebook.com/myhystericalove/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