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6

記者陳建志/臺中報導

59歲的王先生因工作關係,長期坐辦公室,導致右腿腫脹、皮膚潰爛,5年前發現是「下肢深層靜脈栓塞」,經置放支架血流恢復順暢後改善,但他沒有定期服用抗凝血劑,以致血管內支架再度狹窄,經緊急就醫,重新置放第2支支架後,才讓腫如「豬肝色」的右腿恢復正常。

患肢缺血壞死 嚴重須截肢

亞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表示,下肢深層靜脈栓塞是指深部靜脈的血液迴流不良,產生患肢腫脹的症狀,患部除腫脹、疼痛、發熱外,也可能造成患肢缺血性壞死,若不及時處理恐需截肢,尤其急性和亞急性的下肢靜脈栓塞更有較高機率導致肺栓塞,嚴重時更可能致命,不可輕忽,提醒民眾切勿長期久坐。

醫師籲民眾 切勿長期久坐

劉殷佐表示,王先生原本就有心血管疾病,加上工作關係需長期保持固定坐姿,屬下肢深層靜脈曲張的高危險羣,雖先前已放置支架,但因靜脈支架原本就相對容易狹窄,加上沒有依照指示定期服用抗凝血劑,才會導致症狀無法有效控制,經重新打通血管,並再放置一支支架後,患者隔天就能下牀行走,1週後傷口順利癒合,解決他長久的困擾。

  • ▲久坐導致下肢深層靜脈栓塞(左),經第2次裝上支架後,血流重新恢復順暢(右)。(記者陳建志翻攝)

    ▲久坐導致下肢深層靜脈栓塞(左),經第2次裝上支架後,血流重新恢復順暢(右)。(記者陳建志翻攝)

  • ▲劉殷佐醫師(左)檢查患者的下肢靜脈狀況。(記者陳建志攝)

    ▲劉殷佐醫師(左)檢查患者的下肢靜脈狀況。(記者陳建志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