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你好,關於秦朝,我是在看了孫皓暉先生《大秦帝國》小說後才開始關注的。所以,這個問題我很感興趣,談談自己的看法。

眾所周知,當時的秦朝分崩離析,朝不保夕,連囚犯都上戰場,可想而知,國家政權的危急!

趙佗,是奉命駐紮在嶺南,一直遠離中樞,遠離中原,沒有受到秦末戰亂影響,傳聞嶺南士兵也是關中秦人遷移過去,理論上戰鬥力和忠誠度還是可以的。

綜上所述,面對江河日下的中央政權,趙佗應該有一個明確的判斷!但歷史告訴我們,他選擇了「閉關」!這就告訴我們,即使趙佗率大軍北上也無濟於事,最多苟延殘喘。

首先,秦帝國在當時四面楚歌,處處反叛,除了關中,幾乎遍地狼煙!這是其一。其二,很多叛軍已經有了足夠的實力,而且呈報團的趨勢。

其次,民心。無論是萬里長城,驪山陵墓,都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天下初定的秦朝,民心思定,但政府沒給他們休養生息的機會!而且橫徵暴斂,連坐酷刑,焚書坑儒。更何況當時六國剛滅,很多人懷戀故國,這就更嚴重了!

最後,政府內部,趙高專權,二世無道!即使趙佗北上,肯定會被這兩個人玩死!甚至他們還會懷疑趙佗替公子扶蘇報仇而拒絕趙佗進咸陽,這都是有可能的事。退一步,就算平定叛亂,沒有一個明君是不可能休養生息,帶著國家發展,肯定是搖搖欲墜,苟延殘喘!

趙佗作為名將,不可能看不到其中利弊。

綜上,我覺得無濟於事!

我是琦著蝸牛去看海,歡迎交流!


當時秦國派往百越地區的軍隊雖然有50多萬,但是經過長年的作戰人數已經減少了很多。而且,為了防備百越人的反攻,即便趙佗率大軍回援也需要在當地留有足夠的士兵。

所以我認為趙佗能夠率領的軍隊應該不會超過20萬人。當然這20萬人在當時看來,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數量了。畢竟當時王離所率領的秦軍也不過只有20萬人,就已經讓造反的各路諸侯徘徊不敢上前了。

所以,假如趙佗的20萬大軍回援,確實會讓天平朝秦國傾斜,試想項羽所面對的軍隊,憑空多出來20萬,他還能通過破釜沉舟將秦軍打敗嗎?

但有一個問題存在,那就是趙佗的軍隊回援的路途非常遙遠,他們要經過珠江流域,跨過雁盪山,渡過長江,渡過淮河,再渡過黃河才能和巨鹿的秦軍匯合。從地圖上量,直線距離是1700公里,靠趙佗回援顯然是不現實的!

(南越首府在今天的廣州,巨鹿則在河北邢台)

所以,趙佗軍隊應該採用另外一種戰略:破壞起義軍大後方!

百越地區和楚國接壤,趙佗的20萬大軍應該水路並進,拿下江東地區,讓項羽的楚軍失去後方,這樣楚軍就會不戰自亂。項羽失敗後,其他諸侯包括劉邦就不是章邯和王離的對手了。這樣,秦末的農民起義就可以平定!

可惜趙佗這個人私心太重,想要在南越地區稱王,所以就沒有派軍回援,就導致了秦國被項羽攻滅,秦國再也沒有抵擋起義軍的武裝力量。於是,秦朝滅亡了!


秦朝滅亡是必然,就算趙佗帶百萬之師也無力回天。

中原勢力眾多,無力爭霸

當時討伐秦暴政的號稱十八路諸侯,共計百萬有餘,天下百姓皆倒向諸侯。趙佗只有區區5萬兵,還半數是南越兵種,不熟悉中原氣候也不懂中原人的作戰方式,剩下的兵也大多是十幾年前帶去的,先不說十幾年沒有作戰,生疏了,也年老體弱。所以趙佗的50萬大軍也就能據險守住南越,中原勤王之力還尚不夠。

秦法嚴苛,民心盡失

秦國用商鞅變法而圖強,在受利的同時,商鞅變法也在不斷侵蝕百姓利益,律法太嚴苛,官民皆憤。六國統一後,秦始皇強勢把秦國律法實施到六國中,王室後裔和貴族的困擾不斷,國與國之間強行通商共同生活引發的矛盾眾多,總之當時的天下雖表面上統一,實則亂成一鍋粥,連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也深感乏力,趙佗深涉南越存亡,自然不敢輕易冒險。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