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裏曾是元明兩朝的皇家道場,民國時變身爲世上最美的圖書館之一,管理者竟是魯迅這樣的大腕兒。走進國圖古籍分館,圓明園文物擺放院中,《四庫全書》收藏館內,油然升起的是深入中華文明心臟的神聖感。

  Library

  院內建築猶如宮殿,亭臺樓閣錯落有致,難怪國圖古籍館被譽爲世界上最美的圖書館之一。

  祕史:皇家馬槽終成仁

  琉璃廠街、成賢街都不長,但皆因“有文化”而令人肅然起敬。不過跟文津街相比,它們就要甘拜下風了。沒辦法,最有文化的還數這兒。街名就告訴你了——中華文化,津要在此。而若問怎麼得了這麼個名,您往街北瞅:一座氣勢恢宏的琉璃瓦頂大門,把守的石獅子威武莊嚴。透過朱門往裏望,裏面的建築猶如宮殿一般,樓臺殿閣錯落有致,抄手遊廊環繞兩邊。但它可不像旁邊的北海、景山、故宮那樣是旅遊景點,而是世界上最美的圖書館之一——國家圖書館分館。

  封建社會,王公貴族在京城過着如同神仙般的日子,而平民百姓卻沒有半點權利。就拿讀書來說,偌大的京城,沒有一座爲百姓開放的圖書館。直到20世紀初,在變法圖強和西學東漸的背景下,有識之士力奏清政府建立西式文化設施,興辦圖書館和學堂。清宣統元年(1909)九月初九,皇帝御批興建京師圖書館,四品翰林院編修繆荃孫爲首任監督,館舍設在北京什剎海北岸廣化寺。但直到清帝遜位之日,始終沒有正式接待過讀者。

  這裏曾是京師圖書館、北平圖書館

  後來的京師圖書館移往方家衚衕原國子監南學舊址和中南海的居仁堂,但都因曲高和寡而應者寥寥,歸根到底還是社會教育普及程度太差。直到1929年才發生變化。那時的教育部,爲北平圖書館選址在北海之畔的皇家重地:在元代,這裏是興聖宮,到明代更是提升爲御用“玉熙宮”,崇信道教的嘉靖皇帝常來這裏做醮供,到了清代這裏又成爲皇馬的地方——不是西班牙那足球俱樂部,是皇家的御馬圈,總之身份了得。不曾想,在世代皇家禁地建設的這座服務大衆的公共圖書館,其命運竟應了老北京那句歇後語:馬槽改棺材——成(盛)人了。

  圖書館門前的丹陛石也彰顯了這裏的皇家地位

  1931年館舍落成。所有花費皆來自當初退還的庚子賠款,由德國設計師主持建造、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築精華,所以和之前的燕京大學、輔仁大學一脈相承。不僅建築外觀華麗大氣,內部設施更是全部爲當時最先進的西式設備,比之於大洋彼岸的美國國會圖書館都毫不遜色。據在這裏工作了40年的郭師傅介紹:“單是那中央大廳左右兩側下樓梯的衛生間,鋪地的都是六角小瓷磚,還有外面看不到裏面,裏面看得見外面的花玻璃,一水美國貨,比當年北京飯店還講究。”

  國圖古籍館氣勢恢宏的外觀,與其所在的皇家地理位置頗相符。

  這座圖書館一建成,就成爲當時國內規模最大、最先進的圖書館。先後參與籌劃開館和主持館務的有夏曾佑、魯迅、梁啓超、陳垣、馬敘倫、蔡元培、李四光等人,個個都是一等一的民國大牌文化人。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北圖是免費向公衆開放的,市民無需交納任何費用,只需每次在圖書館入口處領取具有借書證性質的門牌就可以在圖書館中任意借書閱覽,只是不能借出。但無門檻不代表沒規矩:讀者必須着中式長衫,或西式襯衫西褲,並衣着整潔,否則謝絕入內。鎮館之寶還得屬文津閣的《四庫全書》。這得感謝魯迅先生,正是因他的努力,這一國寶才得以安存。

  至寶:《四庫全書》館內藏

  京師圖書館原先爲皇家督辦,後爲民國“重點投資項目”,因此藏書之豐富,非其他圖書館可比。它是在繼承了故宮文淵閣內宋、元、明、清四代皇家藏書的基礎上建立的,同時又購買了歸安姚覲元“咫進齋”和南陵徐乃昌“積學齋”的私人藏書。因此草創之初,藏書就達十萬多冊。宋、元刻本,善本無數。而其中的鎮館之寶,還得屬文津閣本《四庫全書》。

  圖書館保留着早年手抄版的圖書檢閱索引卡

  清乾隆年間編纂的《四庫全書》爲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叢書,一共抄寫了七部。其中抄寫最工整,字體最優美的有三部。圓明園文源閣本《四庫全書》被英法聯軍焚燬、紫禁城文淵閣本則流落臺灣,而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本,則正身在此。但在民國初年亂世中,這一本也變得岌岌可危。這還得感謝時任教育部第一科科長、主管圖書館和博物館工作的魯迅先生,由於他的努力要求和堅持,才讓這一國寶全部移交到北圖,一直存放至今。

  圖書館的閱覽室也保留着復古的風格,多是專家學者來這查閱資料。

  除去文津閣本《四庫全書》,京師圖書館中還藏有敦煌石窟的寫經,明《永樂大典》的殘書等珍貴的文化遺產。新中國成立後,這裏作爲國家圖書館,館藏更是一擴再擴,如今光是甲骨實物就有3.5萬塊,佔去全國館藏大半;還有古今輿圖20餘萬幅,外文善本2.5萬件,其中包括反映西方早期書籍形態的搖籃本;另外還藏有3萬餘件新善本,主要內容包括辛亥革命前後的進步書刊、馬列經典著作的早期譯本以及革命文獻、近代名家手稿等。可謂名副其實的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藏經閣。

  院內有兩個石碑,也殘留着圖書館建立時候的記錄文字。

  街區:養蜂夾道開峯會

  緊挨着如今的國圖文津館的西圍牆,是一條極不起眼的小衚衕,別小看它,這就是無數名人留下蹤跡的養蜂夾道。有意思的是,這裏其實壓根沒養過蜜蜂。原來,據明代張爵在《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中記錄,這裏本是“羊房夾道”,後來訛爲“養蜂”。

  圖書館門外衚衕裏的俱樂部如今已經無法尋覓考證

  明代這裏曾是皇家飼養珍奇異獸的地方,後改爲安置年老或犯錯的宮女、太監的安樂堂。而弘治皇帝居然在此度過了童年。原來,弘治皇帝的母親懷孕時,被當時正在宮中橫行的萬貴妃強迫墮胎。多虧宮女太監的保護,將小弘治皇帝祕密送往養蜂夾道撫養,直到五歲時,才真相大白,被接進皇宮。

  到了解放初期,這裏就更神祕了。周圍的居民發現衚衕裏的大院門前,開始有武警站崗,過往於這條偏僻小衚衕的轎車也漸漸多了起來。直到幾十年後,街坊們才知道這裏竟然有着一座傳說中的“養蜂夾道俱樂部”。

  衚衕路邊的圍牆和植被,還能看出當年這裏被精心打理過的痕跡。

  人民太過愛戴也帶來了領導人沒法正常出門的問題,由此鄧小平、彭真等人提議在北京建立一個俱樂部,爲副部長、少將以上的首長提供一個休息、健身的舒適環境。最後確定在北海西側的養蜂夾道一號。首長們在俱樂部可以打網球、檯球、游泳、釣魚、等,總之是一條龍服務。但別看是首長,也得按賬單付款。

  直到後來“文革”爆發,養蜂夾道俱樂部也就隨之關閉了,留下的健身設備和游泳池一度爲北京花樣游泳隊使用,牛莉和小陶虹兩條“美人魚”都在此鍍過金,成了影視紅星。

  周邊逛逛

  延吉餐廳解解饞 西什庫教堂聽唱詩

  延吉冷麪店的咖啡色冷麪

  出了國圖分館大門奔西,西安門大街東口有家延吉餐廳,這家周總理關懷在京朝鮮族同胞而開設的老字號,多年來小小的一碗冷麪堪稱京城一絕。這裏的面是咖啡色,不像一般朝鮮冷麪是黃色,這是因爲選材考究。而面裏的湯,冰涼酸辣,開胃消熱,就跟吃水果一樣可口。再順着空氣裏的香味,就到了西什庫教堂前的美慄鄉。

  順着美慄鄉路口向北望去,就能看到西什庫教堂頗爲壯觀的哥特式教堂尖頂。作爲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這裏早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就開堂了。教堂的主體建築爲一座三層哥特式建築,鐘樓尖端高約31米,曾經是北京內城最高的單體建築,禮拜堂四周則有大小不一的80面玻璃花窗。想想當年在一片皇家建築中兀立着這麼一座西洋建築,場面想必也很是獨特。教堂主日和平日會有彌撒活動,還有人數不少的兒童唱詩班,有興趣的可以坐下來聽聽靜靜心。

  文 | 楊多傑

  攝影 | Eric、子胥

  鳴謝 | 姜尋先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