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身邊的朋友都不愛發朋友圈了。

前幾天無意間想起一個很久沒有聯繫的90後朋友,想看看他最近在幹嘛,於是我打開他的朋友圈,發現他最近的一條朋友圈還停留在前年過年的時候。

他並沒有設置“三天可見”,就是朋友圈白茫茫一片,什麼都沒有。

以前我和他,還有另外一個同齡朋友經常喜歡聚在一起聊天,分享彼此對一些事物的態度和觀點。

當我打開另外一個朋友的朋友圈,他更加乾脆,一條狀態都沒有,直接寫了一句:並不是我屏蔽了你,而是我從來沒有發過。

發了一條微信問他們,爲什麼都不發朋友圈了?

他們很快回復說,沒有什麼原因,就是不想發了,完全沒有發朋友圈的慾望。

這是一個90後逐漸變得沉默的年代,我記得去年的時候,一批又一批90後格式的文章在朋友圈紛紛刷屏。

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

第一批90後已經禿了!

第一批90後胃已經垮了!

第一次90後已經開始養生了!

張小龍說一億人設置三天可見後,現在第一批90後連朋友圈都懶得發了。

爲什麼不想發朋友圈呢?

顧忌太多。

發旅遊的照片?

別人會覺得你出去玩一下還要在朋友圈炫耀,誰還沒有去玩過呢,裝什麼裝?

發娃的照片?

你覺得你的孩子很可愛,別人並不見得。“不就一孩子嗎有什麼好發的?” “誰想天天看你家孩子拉屎放屁睡覺啊?能不能不發了?”

發自拍?

一張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的臉,充滿着黑眼圈,疲憊不堪,P圖美顏發出去之後,還要被別人Diss 一番,“你這臉太胖了”、“腿太粗了”、“濾鏡開得太猛了”。

發情緒?

算了吧,現在有情緒誰還敢往朋友圈發?要知道你的朋友圈可是有領導、同事、親戚,不小心就會引起誤會,還有你的父母也在朋友圈,你怎麼能讓他們擔驚受怕?

太負能量的東西不能發,太自我的東西不能發,不能曬東西不能曬人,不能亂轉發,不能太矯情,不能…

所以,想來想去之後,早已沒有了想要發朋友圈的心情。

有人說,你可以分組可見啊。

算了吧,分組也是非常麻煩的,索性就不發了。

寫了刪,刪了寫,顧慮太多,最後輸入法都記住了我想說的話,自己想說的話卻不能發到朋友圈,這樣朋友圈還有什麼必要?

朋友圈是最後那一道情緒宣泄的窗口,一旦關閉,很多事情只能默默沉入心底。

《好先生》中有這麼一句話:“你知道成年人和孩子之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嗎?就是成年人需要自己收拾爛攤子。”

當我們還年少的時候,可以任性地哭、鬧,有了情緒可以盡情地發泄。

可是成年人不行,他們只能在夜晚對自己進行簡單粗暴地愈療,然後第二天又裝作若無其事。

正如那句話所說:

“世界上之所以有夜晚,就是留給那些有傷口的成年人,給他們一片可以獨自舔舐傷口的黑,而且不易被發現。”

桌子之前寫過不要熬夜的文章,很多讀者紛紛留言點贊說自己再也不熬夜了,但是沒過幾天又開始熬夜。

爲什麼我們戒不掉熬夜?

最根本的原因是夜晚的時間纔是屬於自己的,那個空隙才能做真實的自己,流露真實的情緒。

白天的時間誰敢?

成年人的世界,早就把表達情緒、展示傷口的途徑給慢慢堵死了。

如果讓他們表達情緒,需要講究時間、場合、平臺,需要小心翼翼,需要確定一個安全的空間,然後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正常。

就像這個小夥子,壓力太大,那天不敢在家裏哭,喝了點酒,一個人抱着欄杆哭到不能自已。

就像這個女孩,在家人面前裝作若無其事,但是情緒壓抑太久,晚上出來喫夜宵的時候,一瞬間情緒徹底崩潰。

就像這個外賣小哥,顧客退單,損失都要自己承擔,他坐在地上痛哭。

他的孩子得了白血病,他拼命送外賣就是想給孩子賺醫療費。哭完之後,他要迅速恢復平靜,然後給孩子打電話。

人生真正的不易,都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記得有一次剛剛在公司加完班之後,公司有一個90後的女孩在樓道的角落間哭,隱隱約約我看到了她的背影,知道是她。

男朋友和她分手,老家的父親生病,可是她卻無能爲力,既不敢請假回老家,也沒有多少錢可以寄回給家裏,白天還要壓抑住自己的情緒,裝作若無其事,只能下班的時候跑到沒有人的角落痛哭一場。

我沒有去打擾她,更不會和她提起此事,我知道那個時間段她需要那麼一個窗口,去盡情地、毫無顧忌地傾瀉自己的情緒,那個只屬於自己的那麼一個窗口。

後來我打開那個女孩的朋友圈,即使她的生活如此艱難了,可是在朋友圈卻什麼也沒有留下。

曾經有人對桌子說,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動物,誰都想靠近正能量的人,遠離負能量的人。

是啊,每個人都喜歡正能量,我們又怎麼能把自己的負能量傳播給別人呢?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而可言與人無一二。

魯迅曾經說過一句話,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在90後的世界裏早就明白了這句話,悲歡喜樂全部壓抑在自己心中,表面風輕雲淡,其實內心早已翻江倒海。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想改變整個世界。長大後才發現沒有能力改變這個世界,我只好向自己妥協。”

而這個妥協的過程,往往最是無可奈何,又最是殘忍。

90後生在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80後事業有成,家庭幸福,00後大多還在象牙塔裏面學習,唯有90後是處在不上不下的尷尬境地。

往前面看,有的同齡人已經月入十萬百萬,開始籌備二胎,而自己卻什麼都沒有,往後面看,父母漸漸變得衰老、多病,而自己卻沒有給他們好生活的能力。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90後漸漸走向成年人,漸漸走到了而立之年。

在父母眼裏,一些細微的事情都會開始和我們打商量,在外人眼裏,我們已經成爲了社會的主要支撐。

最後,我們終於變成了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把許多許多事情都藏在心底。

這是一個90後逐漸變得沉默的年代。

有事情不敢和父母說,怕他們因爲自己的事情而擔心。

也不敢和伴侶說,多年的雞毛蒜皮和爭執過後,現在連架都懶得吵了,更何況訴說?

身邊的朋友也一個個因爲事業、家庭而漸漸疏遠,能夠說話的,能夠出來聚的,寥寥無幾。

我們看着別人在朋友圈活躍無比,看着別人在朋友圈歲月靜好,好像熱鬧是他們的,和自己無關,只能默默點一個贊,然後退出朋友圈。

村上春樹說:

“所謂人生,無非是一個不斷喪失的過程。很寶貴的東西,會一個接一個,像梳子豁了齒一樣,從你手中滑落。”

我想,喪失自我,喪失情緒,應該也是人生的必經過程吧。

當這一代90後不再在朋友圈更新自己的狀態,不再對別人訴說自己的心情,那就意味着,他選擇自己默默承受一切。

那一刻我們心底有一場海嘯,但你靜靜地,沒有讓任何人知道。

90後發什麼朋友圈?

算了吧,90後不需要朋友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