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差發貨慢坑慘韓澳,5G時代第一個掉隊的通訊巨頭出現了? 新聞 第1張

最近兩年,在政府的推動和媒體的渲染下,5G建設儼然已經成了未來最高科技的象徵,5G技術和設備商之間的競爭也備受關注。不過,身為設備商巨頭之一,諾基亞CEO蘇裏(Rajeev Suri)昨日表示,誰贏並不重要。

在昨天於布魯克林舉辦的5G峯會上,蘇裏通過視頻直播,作了以“敵對和對抗的語言”為題的演講。在設備商之間激烈競爭、各國政府頻頻發表激烈言論的情況下,他的言論相當罕見:“5G不是關於誰贏,而是關於如何通過全球生產力的持續繁榮讓每個人贏得勝利。它不僅和頻譜效率或傳感器密度有關,更是關於社區和行業如何改變。這就是我們的現實。”

蘇裏這番話看似有道理,很符合商場上“合作共贏”之類的政治正確,但與其說他們真有那麼無私,倒不如說是在落後的情況下,他們已經沒有底氣說硬話了。

產品落後拖累客戶

根據近期的新聞,在5G競爭初期,諾基亞已經開始顯現頹勢,頻頻爆出產品供應緩慢、拖累運營商夥伴的消息。

最先傳出這類消息的是韓國。本月初,韓國和美國相繼“搶跑”,成為全球頭2個正式啟用5G網絡的國家。但事實證明,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由於準備不足,2國的5G初戰相繼折戟。

在5G正式落地後,韓國居民辦理5G業務人數短短幾天就突破10萬,但隨之而來的就是社交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吐槽。韓國網民紛紛表示,在花高價買了5G手機後,他們並沒能享受到應有的服務。例如,日經新聞記者其5G網絡平均速度為193Mbps,4G為47Mbps,遠沒達到運營商宣稱的“高達20倍4G速度”;同時,韓國首批5G網絡覆蓋率非常低,在許多地方頻繁出現信號回落4G的現象。

據韓媒報道,諾基亞要為此事背上一口大鍋。據瞭解,韓國3家運營商——SK Telecom、KT和LG U+都遭到諾基亞5G設備交付延遲的困擾。按照原計劃,諾基亞本應在1月前就向3家移動運營商交付5G設備,但目前交付已經推遲至4月,這意味着,原本計劃部署諾基亞基站的位置,現在可能還是空蕩盪一片。

據悉,SK Telecom將在江原道、全羅道和濟州,KT將忠清道、全羅道和濟州,LG U+將在慶尚道和京畿道南部使用諾基亞設備。然而,由於諾基亞的拖延,現在這幾項計劃都出現了問題。LG U+至今沒能在釜山建立1個5G基站;KT不得不在忠清道裝上了三星電子的基站。

問題還不止於此。有專家稱,諾基亞的5G設備的技術比較落後,在數據處理能力、無線電抗幹擾和雙重連接(通過連接4G和5G頻率進行數據傳輸)的升級中相當脆弱。運營商也報告稱,諾基亞的產品性能比三星、華為和愛立信都低,以至於安裝了諾基亞基站的地區已經被移出5G覆蓋地圖上。

“移動運營商們不願意用諾基亞設備建網。目前,這3家公司的網絡建設都有所延遲,且都在擔心來自其他公司設備的互操作性,”韓國某運營商高管透露。

事實上,韓國不是唯一受到諾基亞設備困擾的國家。最近的一份報告聲稱,在澳大利亞政府封殺華為後,澳洲電信被迫使用諾基亞設備,而今他們同樣控訴稱,諾基亞無力提供建設5G網絡所需的通信設備。而且澳洲電信和韓國運營商一樣,都認為諾基亞的產品落後於另外3家。

諷刺的是,由於澳洲電信是澳大利亞國內唯一沒有和華為有過合作的運營商,本月初,該國另一家運營商沃達豐還曾向澳政府控訴稱,他們封殺華為的舉動給澳洲電信帶來了“不公平優勢”。

產品質量差、發貨慢,諾基亞的報價卻是幾家運營商裏最高的。根據彭博2月的報道,在中國聯通的基站採購項目中,華為的報價是280億元,中興的報價是268億元,愛立信是210億元,諾基亞的報價卻高達34.7億元。這個價格根本毫無競爭力可言。

與此同時,推特上有人表示,即便報出如此高的價格,諾基亞網絡服務的利潤率也僅在4%左右,說明其不是有意定高價,而是他們的成本就這麼高。那這就意味着,從5G時代一開始,諾基亞的整個產品體系就缺乏足夠的競爭力了。

這個結論不是我隨口說的,而是有專業諮詢機構背書的。

5G競爭力墊底

4月15日,諮詢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發布了一份《5G無線接入網設備供應商比較以及2023年在全球5G市場的潛力——愛立信、華為和諾基亞》報告,對華為、愛立信和諾基亞三大設備商的設備性能、產品組合完整性、標準貢獻、研發投入和交付能力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評估和比較,結果顯示:華為第1,愛立信第2,諾基亞排名最末。

在設備性能方面,報告引用IMT-2020推進組在2018年9月和2019年1月分別公佈的5G NSA和SA組網的測試結果稱,在NSA組網下,華為5G網絡單用戶下行速率峯值可以達到1.86Gbps,愛立信為1.38Gbps,諾基亞僅有可憐的1.15Gbps;在SA組網下,華為單小區下行峯值高達14.58Gbps,而諾基亞至今尚未完成該項測試。在用戶面時延測試中,華為用戶面時延只有2毫秒,愛立信和諾基亞則分別達到3.5和3.8毫秒。

最終,華為5G設備的性能獲得5分,愛立信4分,諾基亞3.5分。

在產品組合方面,3家設備商都可以提供全套的5G RAN產品組合----包括BBU、AAU、微站、傳輸和室內數字系統等,但在現階段,每家設備商發力的市場不同,所以產品的主攻方向也不同。諾基亞和愛立信目前最大的訂單來自美國,所以他們主要聚焦支持毫米波的基站開發;華為的王牌產品則是等,可以支持200W傳輸功率和200MHz帶寬,完全滿足大型運營商的需求。3家皆獲5分。

在標準貢獻和專利部分,報告引用了德國IPlytics GmbH發布的數據。數據顯示,在5G SEP(標準必要專利)方面,華為以1529項排第1,諾基亞這次擁有1397項,排到第2,愛立信以812項排第3。標準必要專利指的是那些擁有不可替代性,或者產品根據標準開發時,在技術層面上無法避開的專利。

而在5G技術貢獻標準方面,華為+海思貢獻了18671項,愛立信貢獻了10251項,諾基亞只有6878項,只有華為1/3左右,如果把華為和海思拆開算,它的貢獻還沒有海思(7247項)多。

在這方面,華為得分5分,愛立信、諾基亞同獲4.5分。

與此同時,技術標準上領先的華為,在研發投入上也比另外2家高得多。報告引用2018年歐盟委員會統計的3家設備商2017年研發投入稱,華為研發投入高達113億歐元,而在2家歐洲廠商中,諾基亞這次佔據上風,投入達49億歐元,愛立信只有33億歐元,很是寒酸。

考慮到諾基亞+愛立信的總和都趕不上華為,Strategy Analytics在這方面的打分拉開了差距——華為5分,諾基亞3.5分,愛立信3分。

在交付能力方面,Strategy Analytics主要依據廠商的產品特性以及現有的供貨情況進行判斷。華為在MWC上發布了最新極簡站點解決方案,其支持所有RAT和頻段並集成有源和無源天線的5G刀片式AAU可充分滿足現有的站點安裝要求,其“1 + 2”微波解決方案可提供高達20Gbps以上的容量,並可節省50%的塔架空間和工程成本。愛立信也推出動態頻譜共享技術,以快速在現有4G網絡中引入和添加5G。

報告中,諾基亞在韓國5G設備供應遲緩的消息再度被拉出來示眾,稱“據韓國媒體報道,由於諾基亞5G設備交付緩慢,一些韓國城市的5G推出已經推遲”……

報告認為,設備商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的能力對其運營商客戶很重要。自2018年第四季度開始推出5G以來,韓國運營商已在2019年4月初完成超過82,000個5G基站部署。這意味着如果設備商不能滿足運營商在短時間內完成大規模網絡部署的要求,將影響運營商的商用計劃實施,並損害運營商的市場競爭力。

因此,報告最後給華為的交付能力打4.5分,愛立信4分,諾基亞只有3分。

最終,華為總分為24.5分,愛立信總分為20.5,諾基亞總分為19.5。

對於此前的負面報道,諾基亞表示:“我們正在積極的為韓國的運營商提供5G設備,我們有信心能夠為所有客戶提供滿足要求的5G設備。目前,我們已經開始為客戶提供5G設備,並持續提高5G設備的生產能力。”

但對於5G設備出貨的延遲問題,諾基亞並沒有予以否認。如果諾基亞拿不出實質性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產品沒有問題的話,這對諾基亞來說絕不是一個好消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