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晚播出的貝因美《媽媽咪呀》節目中,媽媽身份的多樣性與多變性讓我們瞭解了什麼叫做真正的“爲母則剛”,在各自的身份定位中,她們堅持着自我、奉獻着青春,她們收穫了家庭和自我的認可,最後也贏得了世人的尊敬與掌聲。

  56歲的鄒翃燕是一名退休教師,作爲母親同時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她將自己的孩子從一個被醫生“判了死刑”的腦癱兒培養爲北大畢業後又在哈佛進修順利畢業的“別人家的孩子”,如果沒有鄒翃燕前半生對兒子的“嚴厲”與“狠心”,就無法成就現在兒子身上的奇蹟。

  31年前,在她生下兒子時孩子已經宮內窒息,在ICU搶救5天后她才見到兒子第一面,醫生就對他下了“死刑判書”:重度腦癱,沒有治療價值,以後只會是父母的拖累。但出於母愛的本能,她無論如何也不能放棄她的孩子,但丈夫更信任醫生的專業判斷,選擇放棄孩子,從而與鄒翃燕離婚。就這樣,撫養孩子的重擔壓在了鄒翃燕一個人身上,不輕言放棄的她抱着孩子,不管他是否聽懂,每天不斷地對他說話,刺激他的感官。終於有一天孩子大哭出來,醫生說有救了,但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面等待着母子倆。

  3-6歲是腦癱兒康復的黃金期,爲了不耽擱每隔一天的康復按摩,鄒翃燕最窮困時一天要打三份工才能維持生計。更痛苦的是即便看到康復治療時孩子的痛呼和眼淚,她卻還要狠心堅持治療,因爲她不想讓自己的後半生陷入悔恨之中,不想這個孩子就這樣“完了”。除此之外她還強制要求孩子學會用筆、用筷子,只盼未來孩子能正常生活學習,不受人歧視。

  如今孩子已經從哈佛畢業,終將孩子培養成才的她風輕雲淡地訴說着過去的點滴,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個含辛茹苦的母親的強大內心,對自己孩子永不放棄的承諾就是這個母親勇敢堅持的內在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