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清明節,我們都會想起一首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對於中國人來說,清明節絕對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節日。

  那麼,清明節是怎麼來的呢?

  早在春秋早期,晉國公子重耳在國外過着流亡生活,經歷了許多困厄。這一次,他們一行在奔赴齊國的途中,發生了一件變故:掌管財政的頭須捲款而逃,這讓他們立刻陷入窮困潦倒的地步。俗話說一文錢難倒英雄,沒有錢,他們就買不到食物;沒有食物,他們就只好用野菜野果充飢。

  重耳是貴族身份,打小就過着養尊處優的生活。雖然在逃難之中,基本也能保證衣食無憂,何嘗有過這種吃野菜的生活?吃起野菜來難以下嚥,非常痛苦。

  這天,隨從介之推給重耳端去一碗湯,說這是麻雀湯。重耳一嘗,味道非常鮮美,連聲稱好。過了幾天,重耳見介之推走路一瘸一拐,就追問原因。介之推才說了實話,原來那碗“麻雀湯”的原材料並不是麻雀,而是介之推的大腿肉。

  重耳非常感動,表示自己回國執政後,一定要好好封賞介子推。

  後來,重耳果然當了晉國國君,這就是鼎鼎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但不知道怎麼搞的,重耳大賞羣臣,一個都不落,卻偏偏忘了介子推一個人。

  介子推心裏相當不平衡,負氣而去,躲到綿山(今山西省介休市綿山),過上了隱居生活。

  有人爲介子推打抱不平,寫了一首詩諷刺這事兒,到處張貼,不久就流傳到重耳那裏。重耳心裏非常慚愧,就親自帶人到綿山去找他回來,介子推卻不幹了,死活不肯下山。

  重耳想:“你橫不如我橫,老子一把火燒了這山,看你下不下山。”

  於是,重耳放火燒山,把介子推和他的老母親被燒成了灰燼。

  對於介子推的死,重耳感到非常悲痛。他下令,全國老百姓在介子推忌日這天都不準開伙煮飯,都跑到山上去給介子推掃墓——這就是寒食節。

  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爲一了,寒食成了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爲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大家在這一天裏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當然,要現代人真的在清明這一天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那簡直是一件殘酷的事情。多少上班族還等着這一天放假,好回家大吃一頓呢。年輕人對於掃墓這一套也沒啥熱情。生活太累了,拜祭祖先、告慰先烈這些事情對他們來說何其遙遠?

  怎樣在現代與傳統之間找到一個平衡呢?我以爲,不如把清明節當成一個踏春的節日。

  在這一天,大家都不妨到外面走走。春天來了,萬物復甦了,燕子飛回來了,樹枝吐綠了,桃花含苞了,連安靜了一個冬季的野貓,也紛紛拉着嗓子叫春了——所以,哪怕你是宅男,哪怕你是宅女,也應該關掉你的電腦,扔下你的手機,從你的房子裏面走出來。迎接你的,將是一個嶄新的世界……

  孔子早就說了:“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意思就是,到了清明節,要穿上新衣服,五六個帥哥美女,六七個小朋友,大夥兒都要來到外面的草地上,去瘋、去癲、去唱、去跳,一直筋疲力盡纔回家。

  日曆上也明明白白寫着:清明時節,宜出行,宜交友,不宜宅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