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命千万条,

  戒烟第一条!

  吸烟

  一个自认为愉快的开始,

  却不知一只脚已经踏进了深渊!

  烟草烟雾中至少69种致癌物

  烟草烟雾中含有7000余种化学成分,其中数百种为有害物质,至少69种为致癌物。

  烟草燃烧的烟雾中90%直接散发在空气里,形成二手烟。吸烟与二手烟暴露(即吸二手烟或被动吸烟)均严重危害健康。

  一口烟,引发8种病!

  1

  猝死

  在吸烟人群和非吸烟人群的调查对比中就发现,吸烟人群发生心脏骤停的绝对风险是高于普通人群的。

  2

  癌症

  吸烟会引发多种癌症,除了众所周知的肺癌,还有喉癌、胰腺癌等。

  喉癌:吸烟是导致喉癌的重要高危因素。吸烟者患喉癌的危险度是不吸烟者的39倍。

  胰腺癌:吸烟是唯一公认的胰腺癌危险因素,19%的胰腺癌发生可归因于吸烟,吸烟者较非吸烟者死亡危险增加1.2~3.1倍。

  3

  冠心病

  吸烟和二手烟暴露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可预防因素,约12%的心脏病死亡归因于烟草使用和二手烟暴露。

  哪怕每天只抽一支烟,也会使男性冠心病风险增加74%,女性增加119%。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冠心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越高。

  4

  中风

  吸烟损伤脑血管和颈部供应脑部的血管,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动脉斑块破裂,形成栓子,堵塞脑血管。

  吸烟者发生中风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5倍。吸烟量越大,年限越长,中风发病风险越高。戒烟5~15年,中风发病风险即可降低至非吸烟者。

  5

  脉管炎

  十个患脉管炎的患者中有九个都是“老烟枪”。如果一位二三十岁的吸烟男士常在步行之后感到腿痛难忍,他很可能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患者。

  吸烟被视为该病最危险的因素,戒烟能使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病情缓解,再度吸烟又可使病情恶化。

  6

  糖尿病

  有研究显示,在同时调整年龄、社会经济地位、饮酒、体力活动与体质指数后,长期吸烟者的糖尿病发病风险比不吸烟者高15%~30%。

  7

  骨质疏松

  烟草中的尼古丁可影响钙的吸收,烟碱抑制成骨细胞,刺激破骨细胞的活性等,这样,就会使骨密度降低,引发骨质疏松。

  8

  不孕不育

  吸烟会对生育健康造成危害。烟草中的尼古丁毒性会影响精子、卵子和胚胎的质量,严重的造成女性出现流产、胚胎停育等情况。

  吸烟3秒,就已经“中毒”了!

  有的人说自己的烟瘾又不大,亲朋好友相聚,偶尔吸几根,但是要知道,吸烟3秒,你就已经“中毒”了!

  吸烟哪怕是短短的几秒钟,也会损害健康。

  ·3秒钟内,毒素覆盖在嘴唇、上颚、咽、喉和食道上;

  ·3秒钟后,心率加快,小血管开始收缩,手开始颤抖,反射开始减慢,呼吸变得困难,对动脉血管内膜的损害开始出现;

  ·10秒钟后,尼古丁使脑血管收缩。尼古丁会导致上瘾,吸烟者吸入尼古丁的同时也会吸入烟草烟雾中的大量有害物质,引发吸烟相关疾病。

  吸烟的人,寿命少10年!

  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字显示,全世界每年因吸烟死亡的人数高达600万,每6秒即有1人死于吸烟相关疾病。在所有经常吸烟者中,约有一半的人因吸烟而死亡,其中一半人在35~69岁去世。

  吸烟致病具有潜伏性,无论何时戒烟,戒烟者的寿命都会长于继续吸烟者。有研究发现,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相比平均早死亡约10年。

  如果吸烟者在60、50、40、30岁戒烟的话分别可赢得3、6、9、10年的寿命。任何年龄戒烟,均会获益。早戒比晚戒好,戒比不戒好。

  到底要如何才能戒烟?

  网上有个说法,

  尼古丁的戒断难度和那些毒品差不多。

  一旦开始戒烟,

  你就变成了一个尼古丁探测器:

  你的余光能在墙角、路边,

  甚至垃圾箱里发现抽剩一半的烟头。

  如果周围无人,你甚至会停下来,

  经过一番内心残酷厮杀,才叹息一声离去。

  日常戒烟方法

  1.戒烟从现在开始,完全戒烟或逐渐减少吸烟次数的方法,坚持3~4个月。

  2.丢掉所有的香烟、打火机、火柴和烟灰缸。

  3.避免参与往常习惯吸烟的场所或活动。

  4.餐后喝水、吃水果或散步,摆脱饭后一支烟的想法。

  5.烟瘾来时,要立即做深呼吸活动,或咀嚼无糖口香糖,避免用零食代替香烟,否则会引起血糖升高,身体过胖。

  6.坚决拒绝香烟的引诱,经常提醒自己,再吸一支烟足以令戒烟的计划前功尽弃。

  一般停止每日使用尼古丁后不久,体内的尼古丁水平很快就会开始下降,且通常会在停用尼古丁一天内开始产生戒断症状,在前14天最为强烈,并在停用尼古丁大约1个月后开始减弱,此症状可能持续长达6个月。

  此时,家庭的支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尝试戒烟但失败的吸烟者,要告知他们大多数人都是在经历过数次戒烟尝试后才成功戒烟的。

  本文综合自:《中国临床戒烟指南(2015年版)》(原国家卫计委出版)、《戒烟门诊操作指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编著)、健康时报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