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經濟”是經濟成本的基礎形式之一,它在全球城市的發展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也是企業在長期發展中需要了解並利用的一個重要趨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上篇

  在中國市場上,人才戰略比業務戰略更重要

  中,我與大家分享了人口老齡化趨勢對在中國市場經營的企業的影響,以及領先企業如何部署人才戰略,加大人才投資。這一期,我想談談對企業有戰略意義的另一個宏觀趨勢:“空間經濟”。

  在過去的幾十年,城市樞紐是“空間經濟”發展的里程碑:通過集中化佈局,使得研發、製造到分銷在內的各項成本達到最小化,通過縮短距離來提升包括物流效率和購物便利性等效率。在這些優勢下,大量人口湧入大中型城市。聯合國2018年報告顯示,全世界30餘座超大城市(市區人口在1000萬以上)中,中國佔了6席(北上廣深重津),是擁有超大城市最多的國家。空間集中度提升成爲刺激中國經濟飛速增長的因素之一,即每平方公里人口形成了大規模、低成本、高效率的勞動力羣體。

  然而,這種模式在未來可能會被顛覆。根據貝恩對全球先進經濟體發展模式的研究,當前全球城市正在進入後城市化時代,其主要特徵就是核心地區的人口逐漸減少而逐漸向城市邊緣和衛星城市擴散,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正是距離成本的降低。

  在中國市場,空間經濟效應已經帶來了一些變化。例如,隨着運輸效率提升,實物運輸成本顯著下降,向郊區以及遠郊地區運送貨物變得更加便捷;隨着5G等技術發展,信息能以更快的速度傳輸,實現全方位互通互聯;隨着3D打印、物流技術和服務機器人在自動化技術方面的突破,企業運營所需的最小規模將進一步縮小,服務端點更加分散,小規模貨物和服務生產將變得更加高效。

  這些變化對於企業的戰略意義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智能物流、智能出行和智慧城市市場機遇大,企業要把握機遇。據統計,在中國市場,空間經濟效應帶動的市場規模有望在未來5年左右增長成爲萬億級市場。預計到2022年,中國智能物流市場規模將達到7000億元,包括智能運輸、智能倉儲和智能末端等;中國智能出行市場規模將達到近3000億元,包括共享出行、智能駕駛和智能停車等;中國智慧城市市場規模也將達到數千億元規模。

  企業運營規模縮小,新服務和商業模式湧現。企業要擁抱創新,也會面臨更多競爭。未來數十年裏,企業會發現原本無法盈利的運營規模也能夠實現盈利了,擁有特色產品和服務的企業哪怕規模很小,也可以藉助信息網絡與順暢的物流來服務全國甚至全球各地的客戶,隨着物流網絡越來越成熟、最後一公里配送成本不斷下降,新服務和新商業模式將有更多市場機會。

  隨着人口日益分散,低線城市中心發展加快,低線城市的消費者需求需要得到進一步的滿足。比如電子商務企業通過技術和物流方面的投資大幅提升自己的戰略,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完成最後一公里配送,以服務尚未被互聯網滲透的人羣。

  瞭解並利用好空間經濟的趨勢對企業領導者來說至關重要。目前,許多企業尚未開始思考距離成本下降對企業產生的影響。要打造“未來企業”,企業領導者可以提前採取以下行動:

  一、審視人口和企業的遷移對企業自身業務的影響,及時調整戰略。例如,觸達消費者的通路是否需要調整,市場營銷的重點是否需要重新聚焦。企業及其競爭對手在後城市化階段都更容易觸及廣大消費者,以致競爭加劇,所以企業需要提供更加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尤其對於低線城市的消費者。

  二、重新思考資產配置,在低線城市的部署及其對應通路上適當投資,以期在後城市化格局實現蓬勃發展。例如在生產和供應鏈方面,要配置更柔性、更智能化、更便捷的生產和配送體系。

  三、利用雲計算、3D打印,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爲人才提供更加靈活的工作地點和條件。隨着技術不斷創新,企業能以更低的成本滿足員工對於靈活辦公的需求、實現高效的通信協作,例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讓不同地區的員工在虛擬會議或團隊中工作等。

  韓微文爲福布斯中國撰稿人,表達的觀點僅代表個人。

  本文作者韓微文,貝恩公司全球合夥人、大中華區總裁,貝恩公司全球董事會成員,貝恩公司大中華區私募股權基金業務和消費品零售業務的重要領導成員。韓微文爲許多大中型跨國公司和本土企業提供全方位諮詢服務,協助客戶在中國乃至全球市場制定戰略、改善運營,並最終實現業績增長。同時,韓微文致力於研究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撰寫了主題爲創始人精神、民營企業治理結構、組織專業化等論著。此外,他還是年度《中國購物者報告》和《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韓先生擁有芝加哥大學商學院MBA和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理學士學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