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代背景來看:簡體字的成功推廣,在數字時代徹底的挽救了漢字。以當時的科技並沒有解決漢字輸入的問題,以至於,清朝與民國以來的知識分子們一度認爲,只有廢除漢字纔是中國文字改革的唯一出路。甚至,魯迅就曾經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大家都知道,之前的漢字都是繁體字,這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現在我們所書寫的漢字,都是經過簡化的。但是,我們不能簡單的認爲簡體字是建國以後纔出現的。不少人都曾在一些古書上看到過簡體漢字,大多都認爲這是後人僞造的,但事實上,古代也曾有過不少簡體字。

  僞造成古代書籍的書有很多,所以,現在會有很多人知道怎麼辨別僞書。如何快速地看出哪本古書是僞造的,已經漸漸的成爲了一門學問。研究透徹的人,可以通過很多的方法來看出僞書與真書,例如:朝代的不同,對書的裝飾也就不同。

  但是,這些不是特別顯眼,不過,有些專家就會通過這些東西發現一些細節。以前曾看到過一本僞書,仿的十分精妙,根本都看不出來它是假的。可後來,還是因爲一些細微的裝飾被人看穿了。看上去不怎麼起眼的裝飾,對於辨別僞書來說還是非常有用的。

  當然,對於書來說,字肯定也是非常重要的。

  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簡體字竟然早就出現在了隋唐時期,然後,在元代時期發展到了頂峯。大家都知道,元朝是蒙古人所建立的,蒙古人是遊牧民族有一定的種族歧視觀念。不瞭解中原漢文化的忽必烈,居然也可以那麼早就認識並發展了漢族人所使用的漢字簡化字。

  大家都知道,漢字的發展經過了好幾個階段。比如說,有篆體、草書、隸書和楷書等。有的人就說,簡體字就來源於草書。但是,大家也都知道,草書太過於狂放不羈,沒有多少人能看懂。所以說,在唐、宋時期,繁體字的使用還算是主流。

  元朝的政府,不重視文人,當時,文人甚至都不能呆在寺廟裏。以至於,他們在那個時候,是和娼妓、乞丐有着相同的地位。這樣一來,一些文人不能報效朝廷,就開始創作一些普通老百姓都能看懂的藝術。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詩詞已經不是流行了,所以,就出現了元曲。

  這種簡潔易懂,朗朗上口的藝術形式,原本來自所謂的“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爲“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之後,隨着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後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爲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流傳開來。

  元曲,不是一種陽春白雪的藝術,它是以符合市井老百姓的喜好爲初衷而誕生的。而它的廣爲流傳,就有點類似於現在的流行歌曲。在元代,就算讀書讀的再多,也很難進入朝廷,不僅如此,還會被人看不起,所以,大家都喜歡搞一些通俗文學。

  可以說,這些文學作品,跟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聯繫。

  元曲在當時十分流行,就像現在的流行音樂一樣,大家爭相恐後的買專輯,在元代的時候,也是這樣。流行的元曲出現後,也會有很多人爭相去購買,一些書坊就會因此盈利。還有一些很受大衆喜愛的元曲作家,比如說:關漢卿、馬致遠等人,在當時都是非常受歡迎的。

  既然元曲很受歡迎,買的人很多,書坊的老闆肯定想加快速度多印一些,這樣,問題也就出來了,那就是錯別字的情況就更多了。繁體字的筆畫實在是太複雜了,那個時候還是刻板印刷更是複雜,所以,那些書坊老闆就想盡辦法試圖簡化這些漢字。

  因爲,當時購買書籍的人文化水平也不是很高,一些高官貴人是不會購買這些書籍的,所以,其中的錯誤也就不會被多加指責。唐、宋時期的書籍,普通的老百姓根本看不懂。那個時候,像是經書,都是達官貴人才能看到的書,這種書出現錯別字的概率,肯定會少一些。

  實際上,元代的簡體字數量甚至比現在的簡體字數量還要多,一度達到了6000多個。我們在建國1949年以後,發起的漢字簡化運動,實際上,就是追認當時的簡化字罷了。元代時期,漢字的簡化程度讓人意想不到,比現在的漢字還要簡單一些。

  但是,元代的漢字簡化並沒有持續太長的時間。

  明代時期,當時的政府就非常不認同這些簡化字。他們對漢字簡化字的使用進行過強烈的打擊鎮壓,普通的老百姓就再也不敢使用簡化字體了。明代的政府認爲:老祖宗的東西纔是最好的,那些漢字簡化就是對老祖宗的不尊重,是被世人唾棄的一種行爲。

  不僅是明朝政府,就連之後的清政府也是這樣認爲的。漢字簡體字的使用,受到了徹底的遏制,民衆又開始使用繁體字起來。近代漢字簡化運動,其實是源自於太平天國,爲了提升識字率,在太平天國玉璽及官方文件都書寫簡體。

  之後,經非正式統計,太平天國總共使用一百多個簡體字,其中80%爲後來採用。可以說,太平天國更是東亞第一個進行系統性漢字簡化的政權,甚至,它的這一行爲直接影響到後來的民國以及新中國的漢字簡化運動。

  參考資料:

  【《中國的繁體字演變》、《元曲的藝術形式》、《漢字簡化運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