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不離三寶

  在佛陀涅槃後

  佛法的弘傳便有賴於僧團

  而我們要想修學佛法

  自然離不開向法師請教

  那麼身爲居士

  在日常修行中

  又該如何與法師相處呢?

  學佛初期的常見誤區

  學法初期,由於不瞭解佛理和戒律,在親近法師的過程中,雖然心存恭敬,但恭敬的原因卻往往並非“佛法”,而是他所誤認的身份——

  法師≠算命大師

  “大師,您給我算個姻緣唄?”

  法師≠財神

  “唵嘛呢叭咪吽!

  (all money go my home!)

  求大師作法,讓我發發發!”

  法師≠心理醫生

  “師父,這段感情讓我很痛苦,我應該怎麼辦?”

  法師≠網紅偶像

  “不枉我驅車萬裏!大師果然高!求合影!求籤名!”

  法師出家,是爲弘法利生,他可以像觀音菩薩那樣,以種種方便、種種身份、種種樣貌,來爲我們宣說佛法。

  但“方法”、“身份”、“樣貌”,不過是指月的手指,我們可以欣賞“手指”,但更要看見手指指向的“月光”。

  學佛中期的常見誤區

  學佛一段時間後,內心對佛法更爲懇切,對法師也更爲親近,但往往因爲對“親近”的錯誤理解,對法師的“恭敬”與“親近”漸漸轉變爲“貪愛”或“隨意”——

  法師≠病人

  “你怎麼又瘦了!給你帶了點補品,好好補補!”

  法師≠父母/子女

  “師父,數日不見,我有點想你了...”

  法師≠聊天茶友

  “唉,你說爲啥我會遇到這種甲方,作孽啊...”

  法師≠業務員

  “你放心,我和他熟,我讓法師幫你!”

  法師出家是要修戒定慧、成佛度衆生。居士護法,則是要護持法師修行。

  若遇見法師不思恭敬,護持百般皆爲世間俗情,並以俗情揣摩師父用心、擾亂師父修行,於師於己,豈不可惜!

  學佛中後期的常見誤區

  因爲對“法”的懇切,會自發的看一些佛經講義、聽一些佛學課,做一些功德,從而對佛法有了自己的一套邏輯與看法,但因爲累劫以來的“法執”與“我執”,使得對法師的“恭敬”由“隨意”漸漸轉爲“輕慢”——

  “我”功德大

  “我做了那麼多“功德”,你們就應該順從我!”

  “我”智慧高

  “你講錯了!和我知道的不一樣!”

  親近法師、廣行善舉、研習善法,這都是值得讚歎的行爲。但學佛是求解脫,不是求智慧高、求功德大、求成就多。

  如果我們沒有恭敬的心態、沒有求法的懇切心願,不能從中切實反省生命,對治煩惱,再多親近法師、獲得再多功德、理解再多經論的文字,也不過是增長“我慢”的枷鎖。

  我們可以這樣做

  唐太宗曾問玄奘大師:“我想供僧 ,但又擔心他們修行水平不行,大師,您怎麼看?”玄奘大師隨即開示——

  “凡僧雖不能降福,修福須敬凡僧!”

  因爲還沒成佛,所以每個人都要學習。學習就是因爲有不圓滿的地方,居士在學習,僧衆也在學習。

  正所謂“法從恭敬中求”,在這個互相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從身、語、意,做出這樣的嘗試——

  穿着得體

  衣着得體莊嚴、不穿拖鞋背心、不穿暴露着裝、不噴濃重香水、不戴鮮豔飾品

  稱呼如法

  “請問法師‘上下’?”

  當我們來到寺院,想向不認識的法師請教佛法,首先要請教法師法號。這時就可以問:“請問法師‘上下’?”

  “上下”兩個字的意思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象徵着三寶的慈悲。

  求法心切

  “師父,請問怎麼用佛法對治煩惱?”

  法師的責任是弘法利生,居士皈依佛教的目的是學習佛法。所以居士與法師的相處,應該以“法”爲基礎。

  所以當年六祖惠能身爲居士,初訪五祖時被問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他回答道——

  “

  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

  ”

  佛陀教誡我們“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居士若是來寺親近法師,要如六祖,爲作佛而來、爲解脫生死輪迴而來。

  若只是爲了世間的福報、爲了諮詢婚姻問題、爲了談天喝茶,那就空來佛門。因爲佛教教學的總目標就是要解決金錢無法解決的事情——生老病死,六道輪迴。

  願出家人

  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演說種種,無乖諍法

  願在家人

  善事於佛,護養一切

  巧事師長,習行善法

  編輯 | 遠山

  手繪 | 智渡

  責編 | 慧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