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錯刀頻道 祥燎

  哪家企業是2018最賺錢的中國企業?

  不算國企,這個最賺錢企業的頭銜,依舊落不到人們熟知的阿里、騰訊,而是中國平安。

  根據中國平安的數據,2018年平安集團淨利潤1204.52億元,相當於日賺3.3億元!它也因此成爲首家利潤超千億的非國有企業。

  相比馬雲馬化騰,中國平安的馬明哲更低調,除了每年兩次集團報告露面,他幾乎不在公衆視野出現;他的起點更低,創業之時僅有初中學歷;他的年紀更大,比馬雲大9歲,長馬化騰16歲。

  但三人卻沒多少代溝。2013年,他們還聯手創建了中國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衆安保險,被稱爲“三馬同槽”。

  已經63歲的馬明哲,憑什麼能在互聯網時代站穩腳跟?

  1

  “我負責0到1,其他人負責1到N”

  馬明哲管理公司,主抓戰略,他說:“我主要負責0到1的創新,1到N就交給團隊去做。”

  因此,戰略上是否可行,成了評價馬明哲的第一標準。

  1988年平安成立時,由於是國資控股,輕鬆拿下不少保險業務,成立第一年便營收418萬,利潤190萬。

  “躺着賺錢”的馬明哲,卻很不滿足。

  他先是想方設法進行股份制改革,擺脫禁錮他手腳的體制內身份。同時,推動業務轉型——不能只做商業保險,還要做壽險,做綜合金融。

  現在來看,馬明哲做壽險、綜合金融的決定,奠定了平安未來十幾年的發展。但當時,反對、不解的聲音纔是主流。

  在一次會上,有領導就說:“保險公司就應專注在自己的保險上,把產險業務、壽險業務統統分開,信託、證券都剝離出去!有些人要搞什麼綜合金融?不是時候!”會場上,幾百人的目光齊刷刷地指向馬明哲。

  馬明哲的壓力很大,但他說:“槍打出頭鳥,你要是隨大流吧,也沒什麼壓力。但是你要想有所作爲,走到大流前面的話,就會有不同的看法。”

  爲此,馬明哲經常去找監管部門的領導,一等就是好幾個小時。他手下都覺得憋屈,他回答:“爲了公司長遠的發展,我情願給人家下跪!”

  終於熬到2002年,國務院批准中信、光大、平安爲3家綜合金融控股試點集團。

  然而,馬明哲的綜合金融模式還是一次次被質疑,尤其在2008年。

  2008年1月,平安以近22億歐元入股比利時富通集團。沒想到,金融危機肆虐,平安的投資損失近200億元,相當於當時一年的利潤。

  那是馬明哲精神上最受打擊的時候,每天要靠三顆安眠藥才能入睡。他頂着衆怒,一邊承認錯誤,一邊堅持認爲,平安的綜合金融模式沒有問題。

  果不其然,平安迅速從低谷中走了出來。2009年,平安集團的總資產9357億元,2012年6月,這個數字便飆升至2.6萬億。

  綜合金融大局已定,馬明哲又動起其他心思。2010年,他在內部說:互聯網浪潮下,金融產業是“Change Or Die(不變就死)”。

  於是,在當時主流金融對互聯網金融態度消極的情況下,他開始了新一輪佈局:

  2011年,創辦陸金所,成爲中國最大的線上財富管理平臺;

  2014年,創辦平安好醫生,成爲中國最大的移動醫療健康諮詢服務平臺;

  2015年,創辦壹賬通、平安醫療健康管理公司.....

  後來,平安集團將這四家公司分拆,對外宣稱估值400億美元。年過六旬的馬明哲,反倒成了第一批收割移動互聯網紅利的人。

  如今,馬明哲又變了。過去20多年,他一直將匯豐、花旗等國際金融機構作爲參照系。現在,他把亞馬遜、谷歌等互聯網公司看作是對標對象。

  所以一直有個說法,“想知道金融業要發生什麼,就去看馬明哲在做什麼。”

  2

  “在不同階段選用不同的人才”

  傑克·韋爾奇在《大道至簡》中說道,“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遠比開發一項新戰略更重要。這一宗旨適用於任何企業。”

  馬明哲對此很認同,他曾表示,平安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公司的用人觀——在不同階段選用不同的人才。

  1997年,馬明哲意識到管理落後,開始和麥肯錫合作,而代表麥肯錫參加平安諮詢項目的首席顧問是張子欣,他是麥肯錫全球600個合夥人之一。

  與麥肯錫的合作,令平安受益匪淺。諮詢項目結束後,馬明哲便把張子欣留了下來,成爲核心管理人物,待遇優厚。

  後來,出於業務多元化的考慮,馬明哲又多次赴港,請來了“亞洲保險教父”樑家駒,一舉奠定了平安人壽近十二年高速發展的基礎。

  而當平安開始探索綜合金融時,爲了打開銀行業務版圖,馬明哲又邀請了在國際上擁有7次銀行併購經歷的花旗銀行的理查德·傑克遜加入。

  2010年後,平安向科技轉型,馬明哲先是挖來了麥肯錫全球資深合夥人計葵生,後者帶領團隊創建了陸金所;2014年,馬明哲又挖來了阿里巴巴集團資深副總裁,馬雲早期“五虎將”之一的王濤,隨後平安好醫生橫空出世。

  從這些例子能看出平安挖人背後的一些邏輯。

  在平安的概念裏,那些在原單位受到表彰與重用,處於事業上升期的人,往往是最頂尖的人才,絕不能放過。

  馬明哲曾分享道,“現在,在平安工作的海外專才,基本上沒有誰是公開招聘或者自己找上門來的,都是在其他公司發展最好的時候,正處於上升期的階段,我們通過國際獵頭公司把他們請過來的。”

  而涉及到具體的挖人流程,大概有這幾招。

  首先,通過國際獵頭公司物色,海選出5~10個候選人,反覆比較。

  然後,看上哪個人才後,反覆動員。業內流傳,馬明哲一旦盯上誰,他可以讓獵頭公司的高管在你辦公室樓下的咖啡店辦公,天天找你說喝杯咖啡,直到打動你。

  他的籌碼也很實在。

  1. 超高薪酬。馬明哲會爲一些真正的人才提供頂級經理人級別的薪酬,平安的人力成本也因此爲國內業界之最。這遭到很多非議,但馬明哲認爲,“他們爲平安帶來的收益,足夠平安爲他們發500年工資。”

  2. 充分授權。真正的人才,絕對會渴望足夠的空間去施展拳腳,馬明哲便給予他們高度信任和自由。主管投資的葉黎成在2008年投出了680億元,馬明哲沒有參加任何一個項目;公司的財務,曾十幾年沒有找過馬明哲簽字。

  正因爲有這些人才,所以當有人問他,平安有那麼多家公司,你管的過來嗎?他說:“我兩手是空的,專業的事情讓專業的團隊去做,我負責的是平安兩到三年後的事。”

  3

  “一流的戰略、二流的執行”,

  不如“二流的戰略、一流的執行”

  馬明哲有句使用多年的名言:做XX,我們別無選擇。

  話是這麼說,要是辦不成事,就淪爲喊口號了。所以在企業文化裏,必須極度重視執行力。

  在平安的發展初期,馬明哲就明確提出“一流的戰略、二流的執行”不如“二流的戰略、一流的執行”。

  2000年前後,爲了擺脫利率變動對傳統壽險產品的影響,平安啓動了“鳳凰計劃”,引入了國外新型保險品種——“投資連接保險”。但在產品推廣中,平安操作不當,令客戶被誤導,最終遭到“羣訴”。

  那時的平安,有36個二級機構,再加上三級機構,數量更多,基本是各自爲政,在管理執行上一片混亂。比如,保險公司營運的基礎——《基本法》,各地統計出來居然有30多種版本;投連產品的宣傳材料,甚至有89種......

  這場風波,耗費了馬明哲一年多才平息,所以反思也很深刻。

  在事後的檢討中,馬明哲便以《我們別無選擇》爲題作了報告,提出了“品質優先、利潤導向、規範管理、重在執行”的十六字方針,尤其強調了“重在執行”。

  報告中,他對那場風波做了覆盤。

  執行力的保證要素是什麼?第一個是執行的標準,第二個是執行的紀律,第三個是執行的能力。所以針對執行不力的情況,要從這三方面入手解決。

  在標準上,不僅要強調高度一致,而且要有詳細的行動方案和周密的計劃,做出去就要在客戶心中形成統一印象。在紀律上,嚴格遵守規章制度,並通過嚴格的考覈措施來保證。在能力上,我們強調團隊的執行能力,強調持續力。

  去年,有篇很火的文章《馬明哲:擁有執行力才能讓你強大》寫道,一次金融監管會上,臺上領導一邊講,臺下馬明哲一邊拍PPT內容,然後加上具體要求,發給各條線對口的管理者。會議結束,馬明哲對監管要求也完成了部署。

  只用幾天時間,馬明哲就能收到各家子公司的具體方案,時間,節點,檢驗標準,追蹤工具;一週後,隨便哪個業務員,甚至都能說出馬明哲的要求。

  “一個人做事快點,頂多叫執行,一百萬人的同進退,那纔是執行力。”

  結語:

  對戰略、人才、執行力的重視,和馬明哲的危機感不無關係。“不變就死”“不要幻想明天”,是他長掛嘴邊的一些話。

  所以年紀越大,越是不敢不學,唯恐跟不上。

  馬明哲不是金融科班出身,但進到這行後,他不僅拿下金融學博士學位,還成了南開大學的博士生導師。平安每進入一個新領域,他都是第一個研究的人。找領導、和外資談判,也是他打頭陣。

  “去年的馬明哲,領導不了今年的平安。”這是他的危機感。

  在中國,還有比馬明哲危機感更強的企業家——任正非。一直以來,任正非在這方面說得更直白,也更直擊人心。在那篇廣爲流傳的《華爲的冬天》中,他一上來便寫道:

  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也許是這樣才存活了十年。

  企業家沒有危機感,纔是最大的危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