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你女兒每次回,就找我老公要錢”“你弟弟不是也要嗎?”

  作者:三點/原創

  生活如同高手對弈,又如同行軍打仗,處處要用到智商與情商。

  有的時候,硬來與蠻幹取得的效果並不好,而如果使用一點點的計策,比如把對方一直以來所做的事情,用同樣的方法還到他們的身上,看看對方自己能否接受,就是一個比較管用和辦法。這一招,放在金庸的武俠書當中,就是姑蘇慕容的“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對於自己家的這個兒媳婦蔣婕,項大媽每每與外人提起,還多方遮掩,爲她打着圓場。但回到家中對着兒子,又是一番景象,提起來就有氣,可無奈自己兒子個性軟弱,沒有對方那麼強勢。

  男人總是想家裏和睦,不想有事沒事跟自己媳婦發生爭執,對方就是看準了自己老公的脾氣,找到了他的特點,因此纔會越來越放肆,什麼事情都敢自己拿主意,完全不把自己老公跟婆家放在眼裏。

  要問項大媽爲何對兒媳婦有這麼大的意見,主要就是因爲兒媳婦是個扶弟魔,打從她嫁入自己家裏來之後,明裏暗裏不知道已經貼補了自己孃家弟弟多少東西。

  她家這個弟弟遊手好閒,自己想過好日子又不肯吃苦花力氣,以前兒媳婦在孃家的時候是怎麼維護自己家人的,他們沒興趣知道,但是兩個人婚後她的做法,婆家人可是大多看在眼裏、時時也有耳聞的。

  雖說她大部分時候還是做得比較隱祕,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有些事情天生就跟長了千里眼、順風耳一樣,騰雲駕霧便入到了項大媽的耳朵裏。

  她弟自己不管缺什麼、想要什麼,全都直接找這個出嫁的姐姐要,拿她當提款機使用。兒媳是嫁進自己家門的人,自己兒子又不是人家庭上門女婿,爲什麼還得管她孃家弟弟,由不得項大媽不生氣。可再怎麼有意見,愛屋及烏看在自己兒子的面子上,她也不好發作,怕傷了家人之間的和氣。

  項大媽在社會上打拼了幾十年,很是見過些人生的風雨,老革命、老江湖,眼睛一眨,計上心來。既然兒媳婦不明白自己的行爲錯在哪裏,那麼她不妨來個依葫蘆畫瓢,讓她也體驗一下箇中滋味吧,算是她出手幫自己兒媳脫離這個扶弟魔的角色。

  從那時起,她便讓自己在外地讀書的女兒每次回來都去哥哥家找哥哥要生活費,一來二去,蔣婕受不了了,跟自己老公發生了多次爭吵。

  一來是自己老媽之前就已經就此事跟他通過氣,二來也是自己老婆總是幫扶弟弟的行爲他也早就產生了看法與意見,這次他沒有屈服,不管老婆如何鬧,他妹一開口,這個男人就向自己老婆對他弟那樣,予取予求,從不拒絕。

  蔣婕覺得婆家得好好管管自己女兒了,都快弄得哥嫂家無法正常過日子了,她想看看,婆婆有什麼理由縱容自己女兒向哥嫂伸手,怒氣衝衝跑過來興師問罪:“婆婆,你女兒每次回,就找我老公要錢。”

  “你弟弟不是也要嗎?”等的就是她這樣一句話,項大媽頭髮都等白了,今天終於如願:“怎麼,你弟弟可以,我女兒就不行了。兒媳婦,有些事情婆婆不想說你,但道理你應該也懂,如何平衡孃家跟婆家的關係,現在你應該明白一些了吧?”她意味深長地跟自己兒媳婦說道。

  蔣婕臉紅了,直到自己嚐到這種滋味,她才明白,原來自己所認爲的天經地義,只不過是婆家一直的隱忍而已。自己沒幾次就受不了的事情,對方一忍就是多年,她又有什麼立場來怪人家呢?

  三點評價:

  有些事情就是這樣,如果不攤到自己頭上,狠狠嘗一嘗其中的滋味,他們總認爲一切都只是小事,對方如果計較就是小氣、不大度等等。可是一旦落到自己頭上,那便是天大的委屈,完全無法接受的過分了。

  爲人處事,與別人相處,不過是揣着一顆誠心多爲對方想想罷了。如果不知道什麼叫分寸,那便把自己放在對方的立場上想想,看看同樣的事情輪到你頭上能否接受,若是忍不了幾秒,那自己也就不用開口了,肯定屬於過分。

  對付不明事理的人也一樣,不必跟他們吵鬧不休,像這位婆婆一樣,直接一招太極推回去,事情便圓滿解決了。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