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吐溫說過,「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無知,而是看似正確的荒謬論斷。」

人終究是一種容易產生荒謬的生物,不管他是誰。

而為了盡量避免荒謬和錯誤的產生,就必須不斷的提問題,正確的問題可以讓人避免陷入困境。

所以,在一個企業、一個團隊當中,為什麼必須有一個抬杠、提問題的人?

道理很簡單,這個人代表了組織的自我修正能力,沒有這樣的人,這個團隊和企業就沒有了一個自我警醒、冷靜的機會。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唐太宗如果沒有魏徵給他「打擂台」,不斷的給他挑刺,「唐宗宋祖」里可能就沒有他了。

有些企業看似很強大,但它的內部如果是一片和氣,老闆都是對的,老闆說什麼,員工就做什麼,那麼這個企業必然是個烏合之眾。

這一如《烏合之眾》里所示:

個人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所作所為就不會再承擔責任,這時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約束的一面。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無論對於企業、組織、團隊,還是對於其中的個人,這種情況都是非常危險的。

但是,人們都是熱愛自欺欺人的,他們對於自己想法、行為合理性的挖掘是異常偏執的。哥白尼被燒死就完美證明了這點。

小說家安妮·賴斯說過這樣一句話:

這個世上,真正尋求知識的人很少。不管是凡夫還是聖賢,很少人真正發問。相反,他們只是想努力從未知的東西中為自己心中早已成型看法尋找證據——理由、解釋、那些必須要有的表面敷衍形式。真正提問等於向權威挑戰,會讓自己成為眾矢之的,答案不禁會毀掉提問者,還會毀掉問題本身。

真正懂得真理的人從來都是孤獨的,也都是危險的。

一個企業,「沒有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

事實上,在企業的經營管理過程中,問題是客觀存在的,企業的發展過程本就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

問題不會因為你做鴕鳥、對問題視而不見就自動消失。

一定要明白,真實才是有力量的,畢竟,結果不會陪你演戲。

但遺憾的是,我們歷來善於解決提出問題的人,而不是解決問題。

在企業、團隊里,經常提出反對意見的人經常被視為刺頭、「杠精」和不合作者,輕則被嘲笑、排擠,重則被當做挑戰上司權威的人被清除掉。

但只從這個層面去觀察和衡量的話,所有那些經營良好的企業都是有個內部團隊的激烈爭吵現象。

也就是說,他們會對企業的任何一件事同時產生不同的看法和意見,為此爭執不下,拍桌子,罵人,都是常態。

而老闆的意見也會被拿出來討論,這樣的企業從來都不是一言堂。

比如華為的高層會議就經常是硝煙瀰漫,發脾氣、拍桌子的情況經常發生,但他們出去又可以槍口一致對外,並肩作戰。

也許,如果你是個職場人士,那麼你已經明白過來了。

有個詞叫「頭腦風暴」,大致就是這個意思了,如果沒有激烈的辯論和爭吵,如果沒有人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去質疑,去審查,那算什麼「頭腦風暴」?

最激烈的討論往往會形成最正確的意見,激烈討論的過程就像是個不斷捶打問題的過程,這可以讓問題本身變得越來越實際,越來越能夠經受得起考驗,盡量避免了變成荒謬的可能。

任正非、馬雲那樣的老闆,他們的眼光、能力一定是很厲害,但如果他們想做一件事,下屬認為不靠譜,那麼在經受過高層團隊的風暴討論後,最終認定確實不靠譜,那麼這件事就不會去做了。

越大的企業就越需要一個「集體大腦」去控制,一個人再怎麼英明也會有考慮不周的時候,實際上,如果老闆習慣於獨斷專行,那麼他的企業也是發展有限的,因為核心管理人員的才智得不到重視和發揮嘛。

要知道,企業人越多干係就越大,決策錯誤的成本和代價就越高,而經過集體審議,經過眾人才智的貢獻,這個決策往往就會形成一個最優解。

什麼叫「最優解」呢,它意味著儘可能的避免了失誤,而且在失誤出現以後,會有解決方案,也就是說,只用其利而去其弊,就算萬一失敗,也能夠承受得起損失。

「能夠找出真正值得問的問題,才是真正可以做大事的人。」

當然,提問題實際也是一個技術活,笨蛋往往既解決不了問題,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問不到點子上。

打個比方,如果你是一個企業的老闆,發現上個月的銷售業績下滑嚴重,於是你問銷售負責人怎麼回事。

一般來說,你可能是嚴厲的質問:你小子怎麼搞得,3月份的業績為什麼這麼差勁,是不是因為你沒好好乾?

做老闆,威風霸氣是必要的,反正只看結果嘛。

那麼這個銷售負責人就會膽戰心驚的告訴你,要麼是競爭對手降價,要麼是公司銷售人員離職,或者說是大環境、行情不好。

所以,4月份的業績怎麼辦呢?

一降價,二招人,三等待。

很多公司基本上就這三招,而且大部分是耗在了一個「等」上面,所以,平庸的企業都是從老闆開始的。

因為你根本不會問問他嘛。

應該怎麼問呢?

「1月份的業績是XX,2月份的業績是XX,3月份的業績卻不到2月份業績的一半,那麼我們4月份的業績應該做到多少,怎麼做?」

你應該是按照這個思路去問,而不應該只是把問題拋給下屬。

身為老闆,業績就是公司的生死線,你自然要做到心中有數,按照前面的思路,你讓下屬那個問題和答案去搞,是很難搞定的。

他要麼是降價促銷,結果你的利潤就進一步下滑了,而且要是你的實力不如競爭對手,你也打不起價格戰。

再要麼就是招聘,結果要消耗一兩個月時間,這個時間成本就浪費了,而人力成本卻增加了。

但你如果問對了問題,你就會避免被下屬誤導而形成的這兩個「陷阱」。

愛因斯坦說過,「我們不能用製造問題時的同一水平思維來解決問題。」如果你的思維水平和下屬一樣,那怎麼能行呢?

他還說,「如果我有20天的時間去解決問題,那麼我會花19天的時間來進行探索。」

你怎麼知道業績下滑不是產品、售後出了問題,或者是銷售經理的管理能力出了問題,比如跳槽的員工可能就是去了同行那裡?

人都是潛意識裡想擺脫自己責任的,為自己的問題找借口和理由是人們的一大愛好。

問錯了問題,可能就是縱容了下屬的平庸。有時候,你不下狠心換血改造,那麼這個問題早晚會成為毀滅公司的大問題。

「問題表述清楚了,就解決了一半。」

千萬不要被問題桎梏住了。伏爾泰說,要通過一個人的問題而不是答案來評判他 。

只有問題問准了,你才可以對症下藥,不然往往就是隔靴搔癢罷了。

在創業的過程當中,問題就像是一個個調皮的猴子,你不能是被猴子牽著鼻子走,繞來繞去就繞暈了。

你要抽絲剝繭,找到問題的關鍵才行,當然,這需要足夠的智慧和勇氣。

實際上,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業沒有多少太複雜的問題,但當你真覺得為難的時候,你也許可以記住張一鳴的這句話:

「當自己無法選擇和判斷的時候,就要離遠一步,遠到用更重要的原則和更長時間的尺度來衡量就清楚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