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驚夢/文

那年1987年,我1歲。

儘管兒時的記憶已經依稀模糊,但有關於“下海”、“改革開放”、“個體戶”等關鍵詞,卻是能夠勾起許多人與事的回憶——同學的爸媽倒騰皮衣成了萬元戶,家裏的親戚辭了工作自己辦起了廠,也有更多的人就像《那年1987》裏的劉芳和葉振雲一樣,遠離家鄉南下廣州,前往那片熱火朝天的土地尋找生活的夢想。

不管是那個年頭稀罕金貴的大學生,還是身無長技的葉振雲,南下打拼的他們都懷揣着最質樸的願望,也是那個時代嚮往美好生活的人們共同的心願——過上屬於自己的好日子。

不同於爽文小說中的男主人公,在這部由企鵝影視出品的年代劇情電影裏,男主角葉振雲是個如此不起眼的小人物,甚至到故事謝幕時,他也並沒有成爲想象中叱吒風雲的商界巨擘。他只是用自己的堅守,守住一份遺憾錯過的感情;他也只是用自己的堅守,守住自己堅持的人生價值信念;他也是用自己的堅守,在改革開放40週年的浪潮中,敲響了屬於他的獨家樂章。

確實,相較於爽文小說中動輒“逆天改命”的男主角,在葉振雲身上實在找不出一點“時勢造英雄”的影子。初到廣州卻聽不到一句粵語,身無長技只能跟着父親和小叔一起賣體力跑運輸,掙着一份比在家鄉務農要豐厚不少的報酬,或許也就這樣懵懵懂懂過完一生,他更多像是被命運之手推向風口的普通個體。

幸運的是在感情方面反應遲鈍的葉振雲,卻是個願意刻苦學習積極向上的小夥子。善良的心地讓他贏得了女主角的注意,也獲得了在紡織廠工作的機會;淳樸的性格讓他得到了副廠長的賞識,給他創造了學習技術的環境;更有一位掃地僧的世外高人看門老大爺,傾囊相授所學。這份幸運像極了在懸崖峭壁谷底山洞偶得絕世武功的江湖小菜鳥,但生活終究是生活,如果沒有葉振雲自己沒日沒夜加班加點的練習與學習,斷然也不會有這以後的故事。

電影以主角旁白的戲稱自己是“站上風口的豬”,這句流行於網絡創業時代的格言,其實充滿了褒貶不一的評價。有人羨慕那頭豬的幸運,但誰都曾想過爲了站上風口,豬又做出了哪些努力呢?

儘管由於種種原因始終沒有邁出最後一步的葉振雲還是辜負了一往情深的劉芳,但他在《那年1987》裏的人生縮影與質樸品質卻是讓人動容不已:父親因工地意外而需要手術治病,他成爲了那個主動挑起生活重擔,揹着爸爸去打拼的男人;他堅持原則,面對夏天的威逼利誘拉攏依舊是“沒有提貨單就是不能拿貨”的堅持,即便他也知道夏天的父親就是廠長,完全可以睜一眼閉一隻眼;他以德報怨,多年後偶遇落難的夏天,依舊是毫不猶豫的伸出了援手,即便對方毫不領情。

在葉振雲的身上,有着一份從不怕困難打倒的耿直勁。一次次他被生活所擊倒,又一次次的重新爬起來——製版被香港設計師嗤之以鼻,他也不氣餒,反而一遍遍研究研究再研究;因爲背了黑鍋被開除出廠,他也不氣餒,從一臺小縫紉機逐漸發展壯大;遭遇亞洲金融危機,白手起家的廠子遭遇了全面停工,他同樣不氣餒,及時調整策略出口轉內銷,最終度過了危機。他個人小小的奮鬥史,其實何嘗不是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縮影與寫照呢?從最早全方面的依賴外貿,到逐步調整發展方向自立自強,只有自己掌握核心技術,待人以誠信之道,方能夠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片尾葉振雲和港商多年後再相遇的那段對話也是頗有寓意,當葉振雲主動用粵語拉開話題時,沒想到港商卻已經是以普通話對答。“到一個地方做生意,就要用當地的語言,從前是你們學粵語,現在是我學普通話”。這樣一個不經意的變化,濃縮的卻是改革四十年說不完的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