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價值是什麼?

在各種講座和分享中,我一直在強調閱讀=思考的邏輯,確實從學習效率/學習方法提升的角度來說,如果沒有深度思考,總感覺“質價比”不是很高。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分享過如何讓孩子在閱讀中學會思考,有不少家長也提出了不一樣的聲音,閱讀應該是快樂的,應該是沒有功利心的,不應該被各種學習方法/思考方式捆綁的。

你看,矛盾永遠是存在的。

但是,不管你是“快樂派”還是“思考派”,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和孩子一起大量閱讀的基礎上,如果沒有閱讀的行爲方式,一切就都是空談。

有沒有辦法讓快樂和思考能夠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呢?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也把這樣的問題拋給了我十歲的女兒。

女兒給我的答案是這樣的:如果你給我推薦一本書,我當時不是很想讀,但是如果我在讀一點之後發現我感覺到書中的某個角色和我自己很像的時候,我就不會有壓力,就會繼續讀下去。

當我再問起如果你在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時,會不會引發你很多的思考時,女兒給了我這樣的答案:“當然會思考,我會假設自己就是那個人,然後猜測自己會怎麼辦,我會不會和書中的自己一樣……”

這真是令人心動的答案!

這如我小時候舅舅送我的那本《窗邊的小女孩》(後來出版的《窗邊的小豆豆》),當我讀到小豆豆穿過籬笆弄破自己的裙子、到糞坑裏找東西時,我就想象着自己也和小豆豆一樣酷,也想在學校喫午飯,在每次喫飯之前和校長一起唱歌……

後來,當在女兒六歲時和她一起再讀《窗邊的小豆豆》時,當女兒也表達和我一樣的想法時,我的眼淚差點流了下來。我就是她,她就是我,她就是我的女兒,這是我們共同的感受,這種感覺太美好。

所以,這就是“快樂”和“思考”能夠完美結合的點,當我們能夠走進故事中的角色,當我們能夠通過閱讀找到這種多樣性時,我們就能夠擁有快樂。

當孩子在閱讀時能夠把自己帶進故事,把故事帶進自己的生活,把故事中的道理/方法/思考/處理問題的模板帶進自己的生活時,孩子的思考的能力就會不斷的提升,孩子幸福和快樂的能力也會不斷的被獲得。

很慶幸我們的孩子能夠有那麼多優秀的讀物讓他們選擇,在書中找到被認可、被贊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認識世界的矛盾且多樣的存在、找到自信、找到“共情”,那種感覺多美好啊!

通過這種“找到自己”的快樂,家長加以引導,孩子就能在快樂的閱讀中找到讓自己更加強大的力量,找到去挑戰若干可能的動力。

在孩子所讀過的書中,一定有那麼一本或者若干本書中的角色和孩子很像,書中的生活就是孩子生活的“縮影”,所以,家長要努力的方向不僅僅是讓孩子讀,還需要和孩子一起讀,一起和孩子從別人的經歷中學習(不僅僅從自己的經歷中學習)。

所以,要找到“快樂”和“思考”完美融合的點,我個人認爲家長需要做的事情不僅僅只有買一堆書給孩子這麼簡單,家長還需要:

1.給孩子創造一個寬容、可溝通、全家總動員的閱讀環境。

2.家長要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閱讀,特別是在孩子三四年級之前,家長最少保證每天20分鐘和孩子一起的親子閱讀,不僅僅是爲了閱讀,而是有價值的親子互動的過程。

3.就孩子喜歡的書,和孩子一起展開若干的討論,討論情節、有趣的事情、讀後感、和真實的生活共通的地方,這纔是孩子生活中最奢侈的事情之一。

4.爲孩子的閱讀提供多樣性,包括讀書、豐富的生活體驗,如果孩子能夠在閱讀過程中,把書中的故事、書中的情節在生活中再現,那種感覺是何等的美好。

不管是閱讀還是學習,其實學習方法就那麼幾十條,如果某個家長能和孩子一起有若干年的實踐,家長和孩子都能成爲“理論家”“行動家”,所以家長的行動才能帶給孩子更爲積極的成長力量!

不遺餘力的去支持你的孩子吧,讓你的孩子感覺到真正的陪伴、真正的親情、真正的閱讀,帶着孩子一起去挑戰各種不可能,和他們一起笑到顫抖、哭到痛快,爲書中的角色、爲生活、爲每一個明天!

我相信所有讀到這篇文章的成年人,在自己的閱讀之路上,都曾經遇到過那個“書中的自己”,你們是否問過你的孩子,他們的閱讀之路上,遇到過哪樣一個人、一個場景、一段似曾相識的對話、一個快樂的瞬間?

一定有,不信,你可以問問你的孩子,我相信你的孩子一定有一個或者若干個這樣的“書中的自己”,歡迎大家把你們的感受分享出來!

作者:路琰,是《生活是最好的教養》《要孩子愛上閱讀,家長該怎麼做》等暢銷書作者,國家科學育兒示範區策劃人之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