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華有感社會對精神病患者仍有不少誤解,在1997年在港島東聯網成立社區精神科服務及外展隊,帶領團隊走入社區協助隱藏的患者。

行醫35載,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精神科顧問醫生鄧麗華堅持與患者並肩同行,即使患者病情如天氣般陰晴不定,但她一直保持盼望,與患者走過高山低谷。為了幫助更多病患,她決定走出醫院。除了在社區成立外展隊,又大力推動醫社合作,協助病人重投社會。鄧醫生對精神科多年的貢獻,使她榮獲今年醫管局的傑出員工獎。

從港大醫學院畢業後,鄧醫生本有意投身內科,奈何沒有空缺,只好暫時「落戶」精神科,想不到精神科的工作極具挑戰性和意義,一留便是35年。

行醫多年,鄧醫生有感社會對精神病患者仍有不少誤解,令患者諱疾忌醫,錯過黃金治療時間,於是她於1997年在港島東聯網成立社區精神科服務及外展隊,帶領團隊走入社區,幫助隱藏的患者。她憶述,一次接到社工的求助,一名婦人因婚姻問題,萌生自殘及傷害家人的念頭,社工苦勸無效,只好求助於她。她二話不說馬上帶隊上門探訪,經過多個小時傾談後,婦人終於放下執著,答應到醫院接受治療。這次經歷令鄧醫生意識到介入社區的重要,並積極利用醫者的角色推動醫社合作。她與不同的社區伙伴建立溝通平台,推出針對康復者的各項需要,作精神健康支援計劃,務求能第一時間在社區提供支援。

除了外展服務及醫社合作,鄧醫生亦將「復元為本」模式引進精神復康服務,令精神科治療不再局限於藥物治療。「復元」模式強調康復者的自主性、?化選擇及帶出希望,讓患者參與制定可行的復元方案,配合醫護、家人及社區組織的支援,協助他們融入社會。為了協助患者適應社會,她帶領醫管局落實「毅置安居計劃」,將青山醫院、葵涌醫院及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的部份病房改成家居環境般,又提供各種的訓練,如社交、理財等,讓患者慢慢適應外界生活,重投社會。

回首行醫生涯,鄧醫生從沒想過離開公立醫院。她解釋,公立醫院的團隊多元化,除了醫護人員外,亦有職業治療師、臨床心理學家、社工及物理治療師等其他專業人士,透過團隊合作,有助她多角度思考患者所需,為病人制定更好的治療方案。退休在即,鄧醫生寄語年輕醫生及患者在逆境也要保持盼望及耐性,深信「黑夜過後,明天會更好」,稍作休息後,她將於9月參與醫管局的退休後重聘計劃,繼續服務病人。

【醫院管理局傑出員工2019系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