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南方的兩個名關。靈關位於四川省蘆山縣西北,其北有連綿不絕的邛崍山脈,西有終年積雪的夾金山,南有山勢巍峨的大相嶺,西臨奔流不息的青衣江,特別是那滾滾南流的大渡河與岷江環抱而下,使其成爲這樣三面環山、兩面臨江的一處險峻雄關。確實,堪稱“四向險峻”之地的靈關,不僅有“一夫守之,可以御百”之勢,而且在古代它更是控制成都通往康定的交通要道,素有“蜀地後門”之稱。靈關所在地蘆山縣歷史悠久,早在漢朝時就因其緊鄰青衣江而置設青衣縣;到了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時,青衣縣已更名爲靈關縣,五年後廢縣爲鎮;明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因靈關外臨吐蕃邊界而改稱臨關。

  至於何時又恢復靈關之名,限於手邊資料則不得而知。不過,著名的“靈關古道”使其聲名長存恐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作爲南方絲綢之路的必經之道,靈關古道始於秦漢時期,當年蜀卓氏程鄭在把當地鑄造的大量鐵器,從川西臨邛(今四川邛崍)販運到雲南及交趾(今越南)時,就是通過這條商道進行販運的。爲了確保這條古道的暢通,西漢時期受漢武帝派遣“略定西夷”的司馬相如,曾調發巴、蜀和廣漢一帶兵卒數萬人,歷時兩年之久對其進行開拓和整修,使其一直開通到雲南洱海之畔的斯榆。

  據有關專家考證,這條古道也就相當於今天從成都出發,經雙流、新津、邛崍到雅安,再向南經漢源,過越禱到達西昌,然後再繼續南行,從三峯(今四川會理西南)渡金沙江,過青嶺(今雲南姚安)、弄棟(今雲南祥雲)到達棵榆(今雲南大理)。至於這條著名古道路經蘆山縣境內的一段,它則是北起小相嶺山脊(萬壽宮),經九盤營、登相營、深溝、冕山、新橋與冕寧縣鐵廠鄉交界,總長度達三十五公里。在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52年),丞相諸葛亮南征孟獲時,曾統率大軍路經此道,因感慨“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之艱險,遂爲了便於行軍和糧秣運輸而對其進行了整治和維修。

  後來,當地居民爲了紀念諸葛亮,便將此道更名爲“孔明鳥道”,當然還有犛牛道、西驛道和清溪古道等稱謂。既然靈關與靈關古道戰略地位如此重要,歷代兵家都不曾忽視過它,特別是古蜀地的將帥們因其是防守吐蕃進攻之要地,更是對它予以重點關注。佛圖關位於重慶市西約五公里處的鵝頸嶺上,其地勢險峻,兩側環水,三面懸崖,素有“四塞之險,甲於天下”之說。踞於長江、嘉陵江西江最狹隘、最高峻地段的佛圖關,左瞰嘉陵江,右眺長江,遠望猶如一座雄偉的古城堡。呈三角形的關城,東西各置一門,城內原有一條青石板路,漫步其上,一種古意盎然而生。作爲從西部進出重慶市的必經之要道,佛圖關上下的景色極爲迷人。

  例如,自關城海拔三百八十八米以下林木蔥鬱,煙雲繚繞,使佛圖雄關宛如浮在兩江之上的蓬萊仙境。而登上關城向遠處眺望,兩江碧玉如帶,二橋則似長虹臥波,道路縈迴,石城削天。至於被譽爲古巴渝十二美景之一的“佛圖夜雨”勝景,則更是因爲有夜雨寺遺址而讓人流連忘返。據說,這夜雨寺是因夜間常下毛毛細雨而得名。原來,巴渝峽谷常爲川江雲氣繚繞,一經冷卻,即滯落爲雨。其實,重慶的夜雨除了秋天以外,平時並不是經常有的,而夜雨寺則一年四季的夜晚都有霏霏細雨,地上永遠都是溼潤的。

  記得唐朝婉約派大詩人李商隱在《夜雨寄北》中寫道:“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據考證,詩人李商隱當年漂泊在湖北與四川之間時,正值秋雨連綿時節,而詩人在這樣容易懷鄉的季節裏,卻難以確定自己的歸期,實在是“巴山夜雨離人愁”啊。在鵝頸嶺上,與佛圖關東西相對的,還有一處創建於公元1909年至公元1911年間的鵝嶺公園。據說,這是李氏富商的別墅,因其地形略似鵝頭,李氏友人清朝侍御趙煕書贈“鵝嶺”,並刻石立碑而得名。進入該園,只見那婆娑竹影,冬青夏彩,玉潤碧鮮,亭亭玉立的葵林,播清風,施綠蔭,別有一番南國風情。

  至於挺立的懸崖峭壁,蒼勁虯曲的榕樹,更是盤根錯節,穿崖附石,臨風顧盼,蔚爲奇觀。特別是滿園的植物珍卉,隨候異色,物象意趣,四季變幻。另有亭榭樓臺,或隱於綠樹叢中,或置於清澈池畔,或藏在茂木修竹之中,雖無雕樑書棟之絢麗,卻別有樸實無華之本色,可謂是風格殊異,各臻其美。如果人們依亭小憩,憑欄縱目,仰觀山,俯聽泉,旁倪竹樹雲石,昏旦含吐,陰晴顯晦,動靜有致,仰俯有別,這種有形之景融入無形之意,不覺中竟然組成了一曲清雅曲美的交響樂。

  不過,景緻如此美妙的佛圖關因其是西南重鎮重慶西面的天然屏障,自古以來自然成爲兵家用武之要塞。例如,明天啓元年(公元1621年)四川永寧宣撫使奢崇明舉兵叛亂,先是攻陷了遵義城,隨後佔據重慶,建國號稱樑。第二年,奢崇明竟然大舉圍攻成都,告急戰報隨即送到了明廷四川巡撫朱燮元的案頭。面對奢崇明叛軍的囂張氣焰,巡撫朱燮元調兵遣將前往征討,而當地許多司因爲得到奢崇明的賄賂竟逗留不願前往,獨有女將秦良玉率領部隊急速西進。在收復新都之後,秦玉良率部長驅直奔成都,而奢崇明叛軍見明朝援兵將至,便急忙撤圍而走。

  面對這一有利戰機,巡撫朱燮元果斷地親率諸路大軍進行全面征討,在連續收復了四十餘處州縣衛所後,率部乘勝進攻叛軍老巢重慶。這時,防守重慶的是奢崇明部將樊龍,他爲了阻止明軍的凌厲進攻,不僅在重慶城上修築了許多工事,而且在自二郎關至佛圖關這一出入重慶的要道上,派遣了數萬強兵予以扼守,僅駐紮的連營就達十七座之多。所以,明朝總兵杜文煥等率部進行多次攻擊都是連戰不下,這時秦良玉建議說:“從小路繞出關後,實施兩路夾擊,定可破敵。”

  巡撫朱燮元聽取了秦良玉的建議,並派其率本部人馬繞至敵後發起攻擊,猝不及防的叛軍一時慌亂不堪,而杜文煥等又率部從前面展開強攻,致使叛軍大敗而逃。明軍連下二郎、佛圖兩關後,大軍前鋒直插重慶。出戰不利的樊龍苦守數日後因糧道被明軍所斷只好開城出逃,卻被明軍的伏兵擒獲,於是明軍遂即收復了重慶。看完文章後,大家有什麼看法可以在下方留言評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