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一個國家的基本資源(如土地面積、人口、自然資源)、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科技力量等硬實力,現在的世界上更爲重視比如國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認同的程度和參與國際機構的程度等軟實力。有人把軟實力概括爲導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也就是一種引導同化的實力,包括思想吸引、政治導向甚至生活習慣。

就筆者的生活工作經驗來說,甚至連大家不太注意的使用的歷法都反映了一種軟實力。

筆者在日本工作,每年過春節的時候總會有朋友會很關心比如“日本過春節嗎?“,”你們春節放幾天假啊?”之類的問題。

起碼從唐朝開始,日本就使用從中國傳過去的舊曆,雖然後來日本人從研究明朝的大統歷開始發展了自己的歷法,但和中國的舊曆法還是很類似,那時候日本人的新年也是正月初一,就是說那時的日本人也過春節。

1968年開始日本開始了脫亞入歐的明治維新,1873年以後日本就採取了西洋格利高裏曆法的公元紀年,廢除了舊曆。從那時候起日本的新年就改到了陽曆1月1日,日本人再也不過春節了。

日本的春節基本上是在日華人在過,這是神戶中華街的“春節祭”

其實當年日本人引入格利高裏歷的目的還不完全是爲了“脫亞入歐”的政治正確,舊曆的不確定性使之不適合於現代社會是更大的原因。實際上即便是在現代中國,舊曆除了在計算“春節、端午、中秋”這中國文化中的“三節”之外也已經沒有別的用處了。

也許會有人不理解“舊曆除了算三節之外沒有用處“這句話,因爲舊曆現在被冠上了一個”農曆“的名字,使得一些沒有種過田的朋友誤認爲種田要看農曆,其實不是這樣的。

種田看的是節氣,比如長江中下游一帶反映收穫雙季稻中早稻的農時的農諺是“小暑準備籮,大暑好割禾“,而所謂”大暑“、”小暑“這些節氣並不像有人認爲的那樣是農曆的概念,而是陽曆的概念。

農曆是太陰曆,反映的是月相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沒有關係,陽曆是太陽曆,反映的是地球和太陽位置的變化。地球環繞太陽運動的軌道是一個橢圓形的軌道,於是一天中白天和晚上時間的長短就有變化,一年中白天最長的那天叫“夏至(Summer solstice)”,白天最短的那天叫“冬至(Winter solstice)”,而晝夜平分的那兩天分別叫“春分(Vernal equinox)”和“秋分(Autumnal equinox)”,這四個節氣正好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了4等份,每一等份再6等份就成了24節氣。每一個節氣在陰曆的日期是不確定的,但陽曆日期卻基本上是確定的,比如無法回答“立春和清明是陰曆幾月初幾?”的問題,但可以說“絕大部分在陽曆的2月4日和4月5日,有可能會提前一天”。

“節氣”的來歷

就是因爲這個原因,陰曆在現代社會裏幾乎無法使用,也就只有中華文化圈和韓國還在用陰曆計算新年。

但正因爲春節端午和中秋這三節一定要用舊曆來計算,所以雖然從1929年開始民國也開始使用格利高裏公曆,但舊曆在中國就一直存在,“有錢無錢都要過年”嘛。

但無論如何,舊曆或者農曆也就只剩下了文化的功能。但這個看上去沒什麼用的東西不但在中國和韓國一直沒有消亡,而且隨着這些年中國硬實力的增加,舊曆的影響範圍也在不斷增加,世界上不少人不但知道了“中國曆法”這個概念,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還要按照這個曆法來安排自己的時間表。

現在,中國舊曆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是反映在生產上,歐美特別是美國人比較重視聖誕,聖誕和元旦還基本上連在一起,這段時間歐美基本上不幹活;日本人把元旦當新年,一般企業要休息一星期左右;接下來是中國和韓國過春節,特別是中國,要放假2個星期。

在原來不那麼全球化的時候,這種節假日的不統一不會有問題,但現在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一個產品由來自不同國家的零部件和勞務聯合組成很常見。東亞地區是全世界的製造中心,春節期間中國內地、臺灣和韓國幾乎全面停止了生產活動,日本雖然不休息,但因爲不少產品是在整個東亞地區共同生產,缺少了來自中國和韓國的零件,日本企業的生產效率也全面下降,整個東亞地區的生產下降給全世界帶來的影響不言而喻,所以大家在做計劃時都要考慮到“舊曆新年”這個因素,前些年日本企業沒多少人知道“舊正月”(日本對春節的稱呼)是什麼時候,現在很多人都知道,甚至能聽到有日本人在抱怨:“真麻煩,我們幹嘛要過元旦不過春節?“

除了企業的生產安排和商業的進貨安排之外,富裕起來了的中國人走出國界的旅遊也都集中在節假日,尤其是春節。大批到來的中國遊客肯定會影響各國的交通和住宿市況,所以外國人在安排出行的時候,除了習慣之外,還必須考慮中國的春節因素。

比如聖誕節本來是基督教的節日,但因爲基督教文化的巨大影響力,現在大家都在過。真正意識到其宗教含義的人可能並不多,更多的人也就是找個樂子。

春節也會這樣:既然中國人都過春節,製造業全停了,大家都跟着什麼都幹不成,乾脆咱們也放假算了;既然中國人都過春節,出來度假,幹嘛咱們不也一起休息呢?這麼想的人肯定會越來越多。現在還有不少人對中國的發展前景還抱有一定的懷疑,再過幾年,大家都習慣了春節時分的環境變化,有意無意跟着中國人一起過年的地方肯定會越來越多。到時候在外國看到老外扳着指頭在算“今天臘月29,明天大年三十”也不是不可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