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劉濞和漢景帝的隔閡,源於漢景帝做太子時殺死了他的兒子。

首先要明白,吳楚七國為什麼要叛亂?吳楚七國中的七個國家都有誰?

既然是叫吳楚七國之亂,為首的肯定是吳國的吳王劉濞和楚王劉戊了,至於其它五個國家我們在文中涉及到他們的時候,再一一的介紹。

吳王劉濞,楚王劉戊和漢景帝的矛盾確實很深,尤其是吳王劉濞。其實吳王劉濞和漢景帝之間的矛盾早在漢文帝時期就開始了。

原因是吳王劉濞的太子,到家在長安的漢景帝(當時他是太子)家去做客。兩個人沒事就下起了棋,下棋因為走錯了步。就有一方想反悔了,一旦遇到這種事情,就需要讓別人讓自己一步。

可是,下棋的這兩個人都是太子,脾氣還是一樣的臭。誰都不讓誰,協調不好,兩個人就幹了起來。

當時的漢景帝就直接拿起棋牌來向吳王太子身上砸了過去。結果,人被砸死了。

你說這事弄的,本來是屁點大的事,卻鬧出人命來了。作為皇帝的漢文帝只好出來給兒子擦屁股了。又是給吳王道歉,又是打親情牌,拉親戚關係。

最終還算不錯,吳王原諒了太子劉啟,和漢文帝講和。但是,這件事並沒有因此而結束。

沒過幾天,吳王劉濞就收到了自己兒子的屍體。這讓吳王大為惱火,他選擇拒絕接受屍體。並且讓人給漢文帝帶話,大家都是劉姓,死長安就葬在長安,為什麼偏偏給我送過來,拒不收屍。

這就拉深了漢景帝和吳王劉濞之間的仇恨,可以說,在那時劉濞就有了謀反的心。不過還算好,因為在漢文帝當朝時漢文帝對吳王劉濞不錯。所以,吳王劉濞就沒有選擇和當時的中央對抗。

漢景帝削藩,給了吳楚七國反叛的理由

時間飛逝,很快就到了漢景帝朝,漢景帝重用了晁錯,兩個人一商量,就搞了一個削藩。其實削藩的目的就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不能讓地方諸侯王的權利過大而已。就是這件事,再次惹怒了吳王劉濞。

索性,劉濞就來了一個新仇舊賬一起算。他打算把漢景帝干到星球外去,然後自己當皇帝。

但是,對於劉濞來說,干這件事靠自己一個國家的力量,肯定行不通。必須聯合其他諸侯國才行。於是,他就找到了和漢景帝有矛盾的其他的幾個諸侯王。

吳王劉濞找的第一個王就是楚王劉戊,劉戊為什麼和漢景帝有矛盾呢?原因是在薄太后的喪禮上,劉戊和皇室里的宮女發生了一夜情。

古時候的生死之事,是天下最大的事情。劉戊作為一個諸侯王,竟然在太后服喪期間和宮女發生亂倫的關係。這往重里說就是死罪,事後,漢景帝削了劉戊的一個郡。

要知道那時候的劉戊也只有三個郡,拿去他一個郡的土地,等於是砍了他的一條大腿,當吳王劉濞找到他密謀時,兩人是一拍即合,答應一起干一票大的。

接著劉濞又找到趙王,趙王也是因為漢景帝削了他的土地,兩人之間產生的矛盾。索性趙王也加入到了他們陣營。

吳王,楚王,趙王七國中的三個主力已經湊齊了。

其他四個王都是都是來打醬油的,根本對中央造不成太大的威脅。這四個王都在齊地,也就是說這四個人都是劉邦大兒子劉肥的後代。論親情四個人的血緣關係比較近,其中四人中又以膠西王最具有號召力,膠西王說白了就是一個地痞無賴。

吳楚七國達成聯盟,開始反叛企圖滅了漢景帝。

吳王劉濞就找到了膠西王,恰好這時候漢景帝削藩的文件下達到了齊地。膠西王也對漢景帝的削藩不滿,他又忽悠了齊地的其它三個(兄弟)王一起來對抗中央。

就這樣七個國家湊齊了,他們的口號是誰要削他們的地,他們就要削誰的腦袋,很明顯這個矛盾是指向漢景帝的。

漢景帝要找應對對策,期初吳楚七國是打著誅殺奸臣晁錯的幌子起義的。漢景帝以為只要殺了晁錯,吳楚七國就可以退兵了,但是,吳楚七國的目標是漢景帝。漢景帝把晁錯殺了之後,他們當然不會退兵了。

他們繼續殺向中央,還好這時候漢景帝準備了第二套方案,那就是讓大將周亞夫帶兵去平叛。

周亞夫是開國功臣周勃的兒子,他也是跟隨劉邦打江山那些元老中最優秀的官二代。周亞夫接到皇帝的任命書後,就前去赴任了。

當時的局勢是這麼個情況,無論是中央的軍隊,還是吳楚七國的軍隊只要有一方佔據敖倉(當時天下最大的糧倉)和滎陽這兩個地方,誰就會佔據戰爭的主動權。

吳王劉濞手下還是有能人的,他的手下建議他率兵迅速佔領滎陽等軍事要塞,即使短時間內贏不了戰爭,但是關中以外的土地就都是你的了。但是這麼英明的決策被吳王劉濞否認了。

同樣周亞夫也知道滎陽,敖倉這兩個地方的重要性,他也要佔據這裡。當時周亞夫是從長安駕車去滎陽那裡上任的,他要入過的函谷關,早已埋伏了吳王劉濞派的刺客,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刺殺主將周亞夫。

周亞夫率兵布防,佔據軍事要塞。

在周亞夫快要趕到函谷關的時候,有一個農民看到了周亞夫,他就告訴周亞夫吳王劉濞為了謀反已經準備了多年,他不是那麼容易對付的,你的成敗關乎到千萬黎民百姓的身家性命。所以,你無論做什麼決定都要小心點。

周亞夫接受了他的意見,最後這個人又告訴周亞夫,我猜函谷關附近肯定埋伏了吳王派來的刺客,所以,你要去滎陽,洛陽一定要繞開函谷關,走南邊的南陽過去,雖然路遠了些,但是絕對的安全。

周亞夫又接受了他的意見,就是這個意見救了周亞夫一命,等周亞夫趕到洛陽後,他派人去函谷關查看,那裡果然有大量的刺客。

到了洛陽周亞夫就派竇嬰去佔領了滎陽,等敖倉也佔領之後,周亞夫覺得這個仗肯定是能打贏了,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這時候吳王劉濞已經聯合了楚王劉戊的兵快打到了梁國了,梁國的梁王劉武是漢景帝的親弟弟,他肯定是幫助漢景帝對抗吳楚聯軍的。

在打吳楚聯軍前周亞夫先招來了曾經跟隨他父親打仗的一些老幹部問策,如何應對吳楚聯軍才好?

這些老幹部就告訴周亞夫,你們把軍隊駐紮到梁國的後面,因為梁王是漢景帝的弟弟,他肯定會殊死抵抗吳楚聯軍的,先讓他們兩軍交戰一會,然後你們在靜觀其變。

梁王劉武殊死抵抗,立有大功。

這個決策確實很好,周亞夫和漢景帝都同意這樣做。

這時候最苦逼的就是梁王劉武了,他一個小小的諸侯國對抗吳楚聯軍,那肯定是很吃力的了,梁王很絕望,因為無論他怎麼求周亞夫出兵,周亞夫就是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實在沒辦法,梁王劉武只有給哥哥漢景帝寫信求助了。漢景帝督促周亞夫出戰,周亞夫將在外,君命可以不受,所以他還是靜觀其變。

梁王一看皇帝的命令也不好用,他就跪下來給他的重臣說,只有你們去前線給我督軍了,梁王感動不了周亞夫,但是他把手下的重臣感動了,這些重臣殊死抵抗多次打敗吳楚聯軍的進攻。

就在梁國要支撐不住的時候,吳王劉濞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竟然派了一支軍隊繞過梁國去打周亞夫去了,周亞夫在城中不出戰,就想耗死他們。

吳王劉濞兵敗自殺,吳楚七國之亂平叛完成。

吳王劉濞在周亞夫駐軍的城下無論怎麼罵,他就是不應戰。沒辦法吳王劉濞想撤軍繼續集結兵力攻打梁國。

吳王這一跑壞事了,周亞夫這時候打開城門,在後方追起來了。

這種情況就存在吳王劉濞被前後夾擊的可能,周亞夫一出軍,梁王劉武得到消息也派人出來打了,就這樣幾個回合,吳楚聯軍死了很多人。

最後,吳王被打的就剩幾千士兵了,他逃到了東越國,在那裡他被東吳國的國王殺害了。

吳王劉濞這個罪魁禍首一死,楚王得到消息也就選擇了自殺。

齊地以膠西王為首的四國是被周亞夫派去的欒布給擺平的,都說了這四個諸侯王基本上是打醬油的,他們根本就沒怎麼抵抗,一聽說吳王劉濞打敗了,趕緊繳械投降。

當然了這些參與平叛的諸侯王最後都被滅了族。這就是周亞夫平叛吳楚齊國之亂的大致經過。

最終,漢景帝給了平叛吳楚七國之亂一個定論,梁王劉武和周亞夫的功勞各佔一半。


謝謝邀請!

目送歲月,目送歷史!

周亞夫是安定劉家天下的絳侯周勃的次子,是漢朝初年的傑出統帥,只用了三個月就平定了七國之亂!

周亞夫在七國之亂時,採取的策略完全是丟卒保車,讓景帝的親弟弟梁王當炮灰,然後保存主力反擊叛軍。雖然有效果,而且很快的平定了叛亂,但是把人得罪遍了。第一,梁王他娘竇太后不幹了,差點把我兒子乾死,你周亞夫存的什麼心?第二,景帝雖然從心裡來說,不一定喜歡梁王這個弟弟,但是血濃於水,皇帝對周亞夫也不會沒意見。第三,梁王本人能甘心嗎,他可是太后最寵愛的兒子,皇帝的至親,周亞夫這樣對他,梁王自然恨之入骨。這三點為他後來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周亞夫在文帝時期,曾治軍於細柳大營,文帝車駕到軍營門口而不得入,守衛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直到文帝派人持符節才進入營中,且被告知將軍有令「軍中不得驅馳」,只得放慢車速。到達中軍大帳後,周亞夫以「介胄之士不拜」為由,只對文帝行了拱手禮而沒有下拜,文帝大為感動並稱讚周亞夫(鬼知道文帝心裡有沒有罵娘)。由此可見,周亞夫治軍極嚴,是一位出色的將領;但同時脾氣耿直,不善變通,難以長容於主上。

到景帝時期,七國之亂爆發,周亞夫被升為太尉進行平叛,掌握了全國最精銳的部隊。自漢朝開國以來,周亞夫軍權之大,只有韓信可以比肩。周亞夫在後來被景帝任命為丞相,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且景帝對其非常器重,但周亞夫因為耿直秉性,又有些居功自傲,導致景帝對其逐漸疏遠。後來的兩次封侯事件(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詢),更使景帝大失所望,導致周亞夫罷相。後來由於兒子為自己操辦身後事時,觸動了國家禁令,又由於太后、皇帝、梁王等人的不滿和怨憤,周亞夫被牽連入獄,最終絕食吐血而亡。

縱觀周亞夫的一聲,不由得讓人想起韓信死前的千年一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周亞夫是西漢一代名將。一生有兩件事名留史冊,一是駐紮細柳營,抗擊匈奴,另外就是以少勝多,平定七國之亂。

漢景帝時,分封的諸侯國勢力日強,不聽中央調度指揮。景帝聽從御史大夫晁錯建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景帝三年,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

景帝升周亞夫為太尉,領兵平叛。這時的叛軍正在猛攻梁國,但周亞夫並沒有直接去救援梁國,而是從背後截斷叛軍糧道,派三千奇兵襲敵糧道,盡奪其糧草。叛軍因為缺糧,最後只好退卻,周亞夫趁機派精兵追擊,取得勝利。叛亂經三個月就很快平定了。

儘管屢立戰功,但周亞夫的結局卻並不好。他因為得罪漢景帝,被冤下獄,絕食後吐血而死於獄中。


七國之亂,景帝啟用周亞夫平定叛亂已經是後來的事情了。那麼之前究竟發生了什麼?這要從劉賢之死說起。吳王劉濞是個能人,文武雙全,不但仗打的好,也是一個治國的能手。吳國在他的治理下,變得富足,也很強大。

文帝在時,已經看到了劉濞的問題,就讓他的長子劉賢進京,名義上是陪太子劉啟玩,實際上是扣為人質,以防不測。誰知他倆下棋時發生爭吵,劉啟一激動,抄起棋盤砸死了劉賢。劉濞開始有了反叛之心。

後來景帝繼位後,採納了晁錯的「削藩策」建議。「削藩策」的內容其實很簡單,只要你諸侯各王觸犯法律,我就乘勢削減你的封地。還特地指出了吳王劉濞遲早要反,晚削不如早削。由於楚國、趙國和膠西國先後以罪被削。劉濞意識到馬上輪到自己了,一怒之下,公開反叛了。他率領30萬大軍從廣陵(今揚州)出發,向長安挺進。遂得到了楚、趙、膠西、膠東、菑川和濟南等六國的響應。歷史上的「七國之亂」正式開始。

袁盎和晁錯是對冤家,他利用「七國之亂」除掉了老冤家晁錯。袁盎利用「七國之亂」之機,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告訴景帝,「七國之亂」叛軍的旗號是「誅晁錯,清君側」,只要誅晁錯,不削藩,還封地,叛亂自然平息。景帝覺得他說的有道理,於是決定誅殺晁錯。

晁錯死後,景帝等來的不是叛亂平息,而是愈演愈烈。景帝明白了,反叛和晁錯沒有關係,殺晁錯是錯誤的。當時的吳、楚叛軍正在攻打梁國,梁國是景帝唯一的親弟弟梁王劉武的封地,劉武情況十分危急,一面殊死抵抗,一面向哥哥景帝求救。景帝命已經開始平叛的周亞夫前去救援,然而,周亞夫並沒有按照景帝的命令去救援梁王,而是派兵切斷了吳、楚叛軍的糧道。叛軍久攻梁國不下,又糧草被斷,士兵飢餓疲憊,終於撤兵,周亞夫趁機追殺,大破叛軍。最後吳王劉濞,楚王劉戊均被殺死。其餘各國一看吳、楚大哥已敗,悉數而降。至此,「七國之亂」平息。


七國之亂是漢景帝時期的一件大事,這件事讓漢朝加強了中央集權。削弱了各諸侯國的實力,並為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創造了條件。

七國之亂髮生在漢景帝時期,在漢景帝以前漢高祖劉邦剪除了異姓王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有分封了一些劉姓子弟為王。劉邦死後,這些國王紛紛長大其地方實力逐漸增大。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在擴大。如是在漢景帝時期,晁錯就像漢景帝建議消藩。即「削其枝郡」,歸中央直接統轄。景帝採納了這個建議,並著手逐步削減王國的封地。

在當時早有野心的吳王劉濞乘機連絡楚、趙、膠東、膠西、濟南、淄川等六國,提出以「清君側」誅晁錯為名,發動叛亂,七國聯軍號稱50萬。開始時候漢景帝還對七國抱有幻想,誅殺了晁錯,可是七國並沒有罷手。如是漢景帝啟用太尉周亞夫與大將軍竇嬰率三十六將軍,以奇兵斷絕了叛軍的糧道,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大破叛軍。

周亞夫首先是平定當時實力最大的吳楚聯軍。吳楚聯軍東進受到當時漢景帝的弟弟梁王劉武的殊死抵抗。周亞夫決定以梁國的士兵來拖住吳楚聯軍,自己駐紮在梁國的北面昌邑。當吳楚聯軍無法攻克梁國時候就決定攻擊周亞夫的軍隊被周亞夫拖住。周亞夫卻私下輕兵南下,斷絕叛軍糧道。吳楚聯軍斷糧後,人心惶惶決定夜裡偷襲周亞夫的軍隊卻被早有防備的周亞夫給打敗。吳楚聯軍的士兵大都餓得半死只得投降。於是周亞夫打敗吳楚聯軍。

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被漢將軍欒布擊敗,趙地趙王劉遂被漢將酈寄圍困在邯鄲城,後欒布和酈寄會和水淹邯鄲。趙王劉遂自殺。濟北王劉志被脅迫參與叛亂,後堅守不發兵,所以赦而未殺。齊王劉將閭被迫自殺。


謝邀。周亞夫,一代名將,用兵精準,他破壞叛軍糧道,讓叛軍自亂陣腳,與官渡之戰有異曲同工之妙。


亞夫是漢初名將周勃之後,早期即以善於治軍知名。曾經駐軍細柳,阻天子儀仗於細柳營門,然後以軍人禮節謁見天子。《史記·絳侯周勃世家》中有一段精彩的記載: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披甲,銳兵刃,彀弓駑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先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於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營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請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馳驅。"於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既出軍門,群臣皆驚。上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昔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於亞夫,可得而犯耶!"稱善者久之。月余,漢兵至邊,匈奴亦遠塞,漢兵亦罷。乃拜周亞夫為中尉。從中可以看出,周亞夫的個人能力是很強的。

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膠西王劉卬等七國打出「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發動叛亂。 漢景帝於是升周亞夫為太尉,領兵平叛。周亞夫受命之後,首先向漢景帝分析了當時的形式,以取得漢景帝的信任和支持。周亞夫認為,叛軍主力雖然集中於梁國一線,攻打梁國甚急,但梁國兵精將足,城堅甲利,短時間內不會被攻破。而叛軍初起,氣勢正盛,再加上楚軍素來剽悍,戰鬥力很強,如自己帶兵前去和叛軍正面作戰,勝利的把握不是很大,不如迂迴到叛軍背後斷其糧道,趁敵兵缺糧軍心不穩又精疲力盡之時予以重力一擊,必能破敵。漢景帝便批准了他的作戰計劃。

於是周亞夫繞道進軍。到了灞上時,遇到一位名叫趙涉的士人,趙涉建議周亞夫再往右繞道進軍,以免半路受到叛軍的襲擊。周亞夫聽從了趙涉的建議,走藍田、出武關,迅速到達了雒陽,搜索之後果然抓獲了伏兵。此時的梁國被叛軍輪番急攻,梁王在韓安國的謀划下一面堅守,一面向周亞夫求援。周亞夫卻派軍隊向東到達昌邑城,堅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亞夫還是不發救兵。最後梁王寫信給景帝,景帝迫於親情和竇太后的壓力只好下詔要周亞夫進兵增援,周亞夫還是不為所動。 但他卻暗中派輕騎截斷了叛軍的糧道。叛軍只好先來攻打周亞夫,但幾次挑戰,周亞夫都不出戰。等到叛軍因斷糧而軍心不穩並且精疲力盡準備退兵的時候,周亞夫率精兵給予沉重一擊,叛軍果然大敗。最後,叛軍首領劉濞的人頭也被越國人割下送來,歷時三月之久的叛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