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到2020年實現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國務院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爲了使貧困羣衆早日摘掉窮帽子,和全國人民一道致富奔小康,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多年來,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採取了包括精準扶貧等多種多樣的有效措施,力爭將貧困戶早日從貧困中解脫出來。扶貧力度之大,涵蓋範圍之廣,可以說是前所未有。但是,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日前曝光了一件怪事:遼寧省岫巖滿族自治縣於家嶺和雙泉村的幾百口“扶貧井”長時間不能正常使用,真的是令人感到震驚和不可思議。而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針對這種情況,當地政府部門除了互相推諉扯皮之外,更是給出了讓人匪夷所思的解釋:沒錢,不管!

  其實,早在2015年4月,央視《經濟半小時》欄目就曾以《遼寧岫巖:扶貧井塵封十五年》爲題,曝光了當地幾百口扶貧灌溉井無法正常使用,成爲了長時間閒置的廢井,貧困羣衆脫貧致富成了空談的報道。2000年還戴着“國家級貧困縣”帽子的遼寧省岫巖滿族自治縣,爲了建設無公害蔬菜基地,投資打了一百多口水井。打這些井的初衷:一方面是解決水源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是想以此爲老百姓脫貧致富找路子。這原本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對於農村地區來說,種莊稼就需要有充足的水源。假如這上百口灌溉水井打成功了,對於改善當地羣衆的生活狀況,使他們早日脫貧致富,無疑是有着很大的幫助的。然而,就是這樣一件好事,最終卻搞成了半拉子工程。這些如同雞肋般的所謂“扶貧井”,從來就沒有正常使用過,成了讓人看着鬧心的“擺設”。在央視曝光了這起事件後,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震動。但是,曝光歸曝光,不出水的扶貧井依舊沒人管。甚至很多水井已經被填死,成了名副其實的廢井。村民們說,在當地打灌溉水井得5米深,而當初打的這些井最深的也就3米左右,而且井口非常小,有的連水泵都放不下去。所以,這些水井能正常使用。原本是用來灌溉農田的機井變成了糊弄老百姓的擺設,連看都不好看,別說使用了。灌溉水井不能用,縣政府要建蔬菜基地的計劃也就泡了湯。田地裏一個又一個的深洞,反倒變成了小孩子玩耍和大人走路時的重大安全隱患。爲了避免發生意外事故,當地村民們不得不把大部分的井用土或者石塊重新填上。花費了大量時間和金錢打下的“扶貧井”就落了這麼一個結局,真的是讓人感到痛心和無奈。

  2015年央視曝光了此事後,岫巖縣政府承諾要進行專題研討。但所謂的“專題研討”過去了四年,廢棄的機井依舊被廢棄,農民的問題依舊還是個問題,根本沒有得到任何解決。那麼,如此荒唐的一項工程又是如何實施的?監管部門在幹什麼?面對央視記者的採訪,當地政府相關部門除了扯皮和推諉之外,就是不管和沒錢。我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來評論這件事情了。當初打井是政府部門乾的,現在有了問題卻是一推了之,沒有一點兒敢擔當責任的勇氣。不把國家有限的扶貧資金當回事,瞎搞亂搞所謂的“扶貧項目”,這樣的做法豈止是敗家子的做法,簡直就是對人民的一種犯罪行爲!從當初表示要“堅決徹查,嚴肅整改”,隨後便石沉大海、音信全無,一直到如今的“年代久遠,不便追查,部門更換,概不清楚”……當地政府領導這種官腔官調,鬼話連篇的說法,暴露出的問題真的是人神共憤!我們由此聯想到,這樣的“扶貧井”在其他地方有沒有?還有多少呢?

  脫貧攻堅不能搞花拳繡腿,更不能做表面文章,必須實打實地真抓實幹,扶貧項目要做一件成一件。但是,發生在遼寧省岫巖縣的“扶貧水井”事件,讓我們看到了扶貧領域存在的很多問題。記得以前媒體就曾經曝光過,有些地方在扶貧工作中存在很多不正常現象,比如精準扶貧變成了“精準填表”,給貧困戶買新衣刷牆是“爲了好看”,駐村書記被“打卡”拴住無法扶貧,對口扶貧成了“誰富幫誰”,有人莫名其妙地“被貧困”也有人稀裏糊塗地“被脫貧”等等怪異現象。而這類問題的出現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進度和力度。所以在扶貧路上,我們必須反對官僚主義,我們必須反對形式主義,我們必須反對任何弄虛作假行爲,要着重解決在人民羣衆利益上不維護、不作爲的問題,黨員幹部要真心對羣衆負責,熱心爲羣衆服務,誠心接受羣衆監督,堅決整治消極應付、推諉扯皮、侵害羣衆利益的問題。黨的作風建設應該永遠在路上,絕對不能止步。對於那些不作爲、胡作爲、亂作爲的領導,必須要依法依規從嚴處理,給國家和人民造成的損失也必須要有人來擔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