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勵精圖治,跨越三世紀風雨兼程、英才輩出、絃歌不輟。

  今天,在上海交通大學建校123週年紀念大會上,三位畢業70週年的“90”後院士成爲學生們敬仰的校友,他們分別是土木工程系校友孫鈞、造船系校友黃旭華和電機工程系校友汪耕。

  他們走出交大校園,宏圖在胸、重任在肩,愛國榮校、努力拼搏,在各自的領域艱苦奮鬥,與新中國同向同行70年。

  情繫“港珠澳”,勇攀世界橋樑界“珠穆朗瑪峯”

  孫鈞院士

  籌備6年,建設9年,港珠澳大橋建設歷時足足15年。2018年,大橋的建成與通車讓粵港澳三地之間的往來更加方便了。它的背後是無數大橋建設者們的愛國奮鬥,砥礪前行。

  其中特別惹人注目的是一位“90後”老人,他,就是交通大學工學院土木工程系1949屆校友、工程力學家、隧道與地下結構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孫鈞院士。

  港珠澳大橋的建設,他以專家身份,爲這座大橋施工建設中遇到的難題把脈、出謀劃策。93歲的他解決了港珠澳大橋的不少難題。

  沒有人能猜到,這位“90後”院士,過去一年爲港珠澳大橋建設前後出差30多次,參加各類技術風險評估會、諮詢會達三四十次。“每次提技術方案,他都知無不言,剖析問題更是絲絲入扣,條理分明。”甚至在2018年春節來臨前的最後兩次出差,孫鈞往來於上海和珠海,奔走於工地和會議室。

  事實上,孫鈞曾參與過很多“超級工程”,其中包括青藏公路、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南水北調、洋山深水港、長江隧橋等。

  作爲交大土木系1949屆校友,雖已離校多年,孫鈞卻對求學時的一幕幕記憶猶新。

  “六十年前,我們這幫人也是像你們現在一樣的熱血青年”,老院士回憶道,“不過那個時候可沒有你們現在這麼好的條件。食堂連凳子都沒有,四年都是站着喫飯的,平常喫的都是青菜湯和米飯,只有禮拜天可以喫一點葷,稱作‘打牙祭’,晚上在圖書館看書看得太晚,就喫幾塊鹹餅乾補充營養,我看到你們現在的食堂,真是不知好了多少倍。苦歸苦,大家都是很努力地學習,想着早一天畢業,爲國家做貢獻。”

  他語重心長地寄語青年學子:“目前你們要做的,是一定要打好基礎,培養自己獨立鑽研、獨立學習的能力和方法,只要掌握了好的方法,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好好珍惜現在的機會,在大學中所學到的,能讓你一生受益無窮。”

  爲祖國核潛艇事業隱姓埋名三十年

  與勤勉不輟,爲國鞠躬盡瘁的孫鈞院士一樣,有一位老人,他爲祖國的核潛艇事業,功名赫赫卻隱姓埋名三十年。離家正壯年,歸來已花甲。

  他的一句話,足以成爲當代青年之座右銘“敢做驚天動地事,甘做默默無聞人”。他就是“中國核潛艇之父”、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上海交大1949屆造船系校友,黃旭華院士。

  1945年7月,黃旭華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交通大學造船系船舶製造專業,開始毅然追尋“造船造艦”抵禦外侮的報國夢想。

  1958年,中國核潛艇事業元年。時任上海船舶工業管理局設計二處潛艇科長的黃旭華,突然接到去北京出差的通知,走進了海軍艦船修造部和一機部船舶工業管理局聯合組建的核潛艇總體設計組,他這才知道是“天字第一號”絕密工程選中了他。黃旭華至今記得,報到時領導找他談話說了三條:一是“你被選中,說明黨和國家信任你”;二是“這項工作保密性強,這個工作領域進去了就出不來,”;三是“一輩子出不了名,當無名英雄”。黃旭華毫不猶豫。“一輩子出不了名,當無名英雄”,這與“黨和國家信任你”相比,算得上什麼啊?

  核潛艇是中華民族聚合力的結晶,是這一民族聚合力創造的奇蹟。自從核潛艇工程於1965年3月重新啓動,到1970年年底“401”艇下水,不過5年多時間。

  直到1987年,他以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的身份解密,隱姓埋名30載,他沒有回老家,卻成就國核潛艇真正具備核反擊實戰能力,使中國核潛艇成爲大國的“定海神針”。

  突破世界難題,造出“發電金剛”

  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那個年代,中國還是一個貧油國,只能用煤氣來替代汽油,而當年電力的供應也嚴重短缺,工農業生產急需強大的電能和動力。

  1958年,交大電機工程系1949屆校友汪耕與上海電機廠的科技人員、工人師傅決定超越發展,領先一步,發明研製世界上第一臺定子和轉子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

  當時研製這種發電機,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很多西方工業強國都無法攻克這個難關。在科技人員和工人師傅的刻苦鑽研和奮力攻關下,1958年10月27日,一萬兩千千瓦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安裝在上海南市發電廠,進行生產試驗。這是汪耕等科研人員和上海電機工人的發明和創造,是新中國工業的一個大事件。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90”後院士雖已從交大畢業70週年,仍時刻心繫母校發展。

  除了老一輩校友外,很多中青年校友也在各自的崗位上爲社會和國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他們當中,有全國最大的酒店集團華住創始人1989屆校友季琦,有全國最大的鋰電池公司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曾毓羣,還有創始百姓網的1999屆校友王建碩……從母校離開後的風雨征途見證了他們在不同領域艱苦奮鬥,他們所做成就熠熠生輝,與祖國同向同行。思恩永久,源沛脈長,校友們的奮鬥精神是交大飲水思源精神的最佳詮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