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鸿海首次现金减资后恢复挂牌交易,甫开盘就大跌,直接掼破减资后的每股净值83.23元,接著卖压不断出笼,终场重挫7.74%,收在76.2元,成交量达9.4万张。

 

很多散户在减资前就已经套牢,寄望减资后股价起死回生,结果却是遭到「二次伤害」。事实上,鸿海会一蹶不振,在于「筹码紊乱」和「基本面找不到成长故事」。

 

外资狂倒百万张股票 鸿海底部尚未浮现

 

一档股票之所以持续下跌,很简单的原理就是卖盘大于买盘,而基本面和消息面则是决定买卖盘的势力消长。今年以来,外资累计卖超鸿海高达108万张(截至10月25日),提款将近1000亿元,三大法人(加上投信、自营商)合计卖超110万张。

 

从集保中心的资料,则看到另一番景象。去年10月鸿海股东人数为65万人,如今暴增到82万人,而持有5张以下的小股东,从49.3万人增加到60.3万人,显示法人丢出来的筹码多半由散户承接,这现象让人联想到2003年的联电。

 

在2000年之前,联电股价比台积电活泼,甚至股价一度超越台积电,成为散户最爱操作的股票之一,股东人数节节上升,到了2003年底,联电的股东人数已经增加到91.7万人,逼近百万大关。

 

股东人数太多,联电每次要发放纪念品都要请警察出面维持秩序,有一年还重金包下台北中山足球场。然而,随著筹码过度分散,获利没有起色,联电股价从2003年以后,很少超过20元,最低还曾跌到6.6元。

 

至于鸿海的基本面,不论外资或本土券商,多半在报告里的结论就是「中立」。「中立」很多时候背后的意义其实就是「卖出」,法人研究员为了维系和拜访公司的关系,只能隐晦写上中立,因此报告内容怎么看鸿海,才是重点。

 

鸿海在8月中旬公告的第二季财报,毛利率、营益率和税后净利率都比去年同期呈现衰退,税后纯益更创近5年来单季新低,这些讯息在法人眼中,意味著产品的组装代工降价压力持续存在,因此2019年获利出现年衰退相当明确,也就是说,投资人明年每季看到的财报,恐怕会是失望居多。

 

营收好看、获利倒退 接班计划不明朗

 

虽然鸿海9月营收达5849.3亿元,创下历史次高纪录,第三季合并营收也高达1.37兆元,改写同期新高纪录,但重点在毛利率「回不去了」,成本控制也到了极限,「营收好看、获利倒退」,很可能是未来鸿海的写照。

 

最懂郭董的分析师、现为异康集团暨青兴资本首席顾问的杨应超就说过,鸿海现在找不到下一个像iPhone一样高成长的大型产品。本业既然成长不了,就必须不断分拆子公司上市、用现金减资等进行财务操作,但这些可以激起一时的浪花,却无法形成壮阔的海啸。

 

此外,长线来看,「郭台铭风险」是鸿海避不开的最大风险,也就是接班计划何去何从。郭董已近70岁,但目前看不出还有谁可以扛下一年营收近5兆元、市值1.2兆元的庞大帝国和众多转投资。

 

今年6月26日,纳入道琼指数超过100年的通用电气(GE),被踢出了成分股。1981年至2001年,通用电气在前任执行长杰克.威尔许(Jack Welch)的领导下,市值从130亿美元快速跳升到5800亿美元,一度是美国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然而2001年到2017年改由杰夫.伊梅特(Jeffrey R. Immelt)接任后,由于过度扩张,获利不断下滑,2017年第四季单季甚至亏损近百亿美元,通用电气成为法人避之为恐不及的标的,使得市值狂掉到1000亿美元左右,股价也只剩11.8美元,显示一家企业选对接班人相当重要。

 

1980年代,鸿海凭借模具技术搭上电脑发展浪潮;2000年以后,功能性手机、iPhone等消费性电子的问世再创成长高峰,未来鸿海还能不能重返荣耀,再创新猷,恐怕要郭董更费心思,才能突破困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