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秋信陳氏太極刀
現在練的這個刀,是源於河南溫縣陳家溝,七十年代由馮志強老師從陳家溝帶回來,當時是22個式子,增加了一個收勢,叫23個式子,叫太極十三刀。再早是陳照丕所傳,也就是陳季甫,馮志強老師帶回以後,根據他自己練拳幾十年的經驗增加了一些個內容,改編了這個東西,形成了現在的這個三十六式太極刀,並且收錄到了他的這個陳氏心意太極混元刀裏面。這趟刀打起來虎虎生風,基本上體現了刀的戰鬥力和他的威攝力,所以我非常喜歡這趟刀。這趟刀當時在陳家溝廣有流傳,因為任何一個武術都不可以孤立存在,都是互相借鑑,共同提高。沒有一個,哪一個東西是全孤立存在的。所以我認為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種特點融會在一起,太極拳也是如此。我們的這一趟刀如果想把他練好,那麼就必須要把我們的拳打好,因為器械它是肢體的延伸,只有拳打好,你纔有可能把你這個延伸出來的東西(做好)。因此我們在練拳練刀,應該是把拳打好,把身架走好,手眼身法步全走好以後,纔能夠把這個刀練好。有的人說,我就是想練刀,那個也沒有這個基礎,這刀你是練不好的。所以我建議還是先把拳打得很好。陳氏太極刀他本來就叫十三刀,他有十三個特點,他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不管任何特點,他有他的表現形式,如果錯一點,那就不是這個純純的一種作法了。因此我們在練的時候,要嚴格要求自己的到位。
基本刀法
一、閃
    閃,既有閃躲之意,又有閃電之意,這走這兒一閃,身法之閃。我既閃,看對方的來刀,我這閃來才進。沒有閃就沒有進,閃是進攻與防守間必須要的東西,我閃,纔有可能進攻,這是一個閃字。
二、砍(不同手不同腳出刀平衡)
    砍,比如砍,這個我斬,翻身砍,翻身再砍,這個時候需要坐腕,坐腕用刀刃砍,這個砍需要我們從上至下,然後完成平衡,這叫砍。
三、劈(同手同腳出刀)
    劈,劈它本身不是橫刀,是從上至下,掄劈。例如金雞獨立,這就是劈,不同於砍。
四、剁(拿刀首去攻擊)
    剁,有很多名詞它是接近的,互相涵有的,不能完全分開的,你剁本身和劈和砍非常接近,剁本身有用刀首之剁,用刀首去剁。你可以掄剁,也可以反掄剁,他這是一種剁法。
五、崩
    崩,他本身是利用身體中樞向外,這是一種崩法。你比如劍裏面也有一個像金雞獨立,這個刀也是,走一個崩。例如我上勢,立刀,這都屬於崩法。
六、攔
    攔截,攔,他本身是例如我們掃射,這個正掃,之後這個就是攔法(撥草尋蛇的撥草動作)。迎風斬草後面也有這個攔。所以我們走的時候,這個叫攔法。攔要平走,平推,身法跟進,刀和手基本上固定不變,用身法推截。
七、撩
    撩,是由下往上,有後撩,有前撩。你比如撩,向前撩,後撩,這都屬於撩。由下向上,走的是刀刃。
八、扎
    扎,本身是用刀的尖部,你比如這個刀有刀彩、刀首、刀柄、護手盤、刀身、大背小背、血槽,刀這個扎主要就是尖。你例如夜叉探海,下去,這用刀的尖部,往前跨步,這個就屬於扎。特點就是基本上雙手和單手,從微曲到直伸,力度從刀首一直到刀尖,它是順著一條線。
九、掃
    掃,它是旋轉,半轉,或者它是用180度去轉都是可以轉。你比如我走一個式子,這屬於掃,例如我在分水式打開以後,我轉體,掃,是用刀刃畫圓弧平行走,所以這裏掃,然後上去再變化。
十、滾
    滾,它本身是一個滾動,它是一個調節,它是一個防止對方兵器刺傷我,用滾的方式進行攪。滾,是刀體旋轉,原地旋轉像螺旋,像纏絲一樣滾動。
十一、抹
    抹,他本身是帶著一個一般動作是攪慢的動作,往下抹,這個走,往下帶這個刀走,這兒走,這兒走,慢動作,往後徹的動作,這個時候是抹。
十二、沾
    沾,本身是和對方兵器銜接以後,不讓對方兵器刺住我,一來跟他接住,使他不能脫手。沾,比如我們在實戰當中,掛上刀以後,跟對方的刀不離開,並且老作用到對方,使對方逃脫不了。
十三、隨
    隨,所以它是一種身法的體現,我身要隨心走,隨意走,這個身要隨著神走,你例如我要轉體,我神帶著體形走,順走,然後刀要隨身走,這都屬於隨。以神領手,切不可以手前眼後,所以我這個身體的動作,肢體要隨神走,眼神走。神到,手到,刀到,這屬於隨。

陳氏太極刀主要特點
    陳氏太極刀它主要特點就是陳氏太極拳的特點,快慢相間,剛柔相濟,螺旋纏繞,鬆活彈抖。因為器械它本身就是肢體的延伸,你的拳打多麼好,那麼延伸到你的器械上面,全都可以體現。不可以想像,我只練劍練的好,拳打不好,這是不可能的。如果想練好器械,練好這套刀,首先你把拳打好,把這幾項特點才能充份的體現在你的器械上。
勁法特點:
剛柔相濟,是表現的很輕柔,從這柔,到最後例如雙震腳,啪差,為之一震,周身鬆沉勁,這地面有一個滲透力,這比較柔。蹬(玉女穿梭),斬,這比較快,快慢相間,剛柔相濟,速度非常快。快慢,剛柔,兩個銜接得天衣無?。
螺旋纏繞,走起刀以後,經常體現在從手腕上做出了螺旋與纏絲。
鬆活彈抖,我們在劈剁和斬,收,刺。剛柔相濟上這個相當相當有力,這個有一個穿透性。
身法特點:
從身法上講,從角度、力度和方向上的變化,例如我們走起來以後,往前一走(撩刀後換方向),這個變化,以身帶刀,走。撩刀,身法的變化,步法的變化,提起來,比如從高到低,從低劈剁。
這套刀有前進後退,前進後退比如是這個青龍出水,進,這個還可以是分水式,這是退,突然一停,他既有力度的變化,速度的變化,還有身法的變化。例如我們在走的時候,往前走這身法一轉體,帶出這個刀來,這身法的轉換、摺疊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白雲蓋頂,走的一個身法,不管怎麼變,我的身法都保持一個立身中正,不管怎麼做,快也好,慢或高或低都體現了一個立身中正,相對的不會左右搖晃,前僕後仰。在一個動作裏,體現出了身法、步法…這裏包含了很多的變化,手眼身法步,特別是神的變化,以神領手,切不可以手前眼後,不可以砍到哪看到哪,應該是眼神領著刀走。
從步法上講,足內側落地,跟上步是輕靈,不要拖泥帶水,跟上。例如撥雲望月,身體基本上是保持一個平衡,高度相對有起有伏,起伏有致,
不能出現像心電圖一樣的動作,退步,這是退。退步和震腳這個銜接的相當熟練(分水雙震腳)。進步,就是剛講的撥草尋蛇,要輕靈沉靜,輕靈不飄浮,沉靜又不呆板。還有掰,掰腳,也有扣腳,這是轉換,例如我這個日套三環,這是一個掰步,劈剁,然後是一個扣步。這相當於二路裏面的斬首,我這一掰步,這一扣步,這就屬於扣。掰步本身是轉換方向,扣是幾乎動作完成時做扣步,沒有扣步走。掰步,我轉換方向,扣,基本上它就完成了。身為軸,手為輪,我掰腳,腳帶動腿,腿帶動腰,腰帶動身法,身法帶動刀走。源足傳於腿,主宰在腰,最後力達於梢節。它又像一個腑內四海形如潮,轉換摺疊在於腰,腑內像大海一樣的有作用到手形和我的器械形上,這個一切形都是在內在裏邊,再充斥出來的。而不能光是表面的,任何沒有實質內容的表現型式都叫空架子,空架子是我們所不能有的,初學者可以。所以我有一句叫,初學看架,高深看勢,有架無勢,是白練一世。這個勢,是勢不可當,氣勢如虹之勢。從整個架子拉開以後,拿刀也罷,徒手也罷,給人一種威攝,讓對方感覺到最佳選擇是逃跑,你的勢子出來了。

手法特點:不管怎麼走,我這手法也要像一把刀。這手法,我這是引手,切不可以把手型變化的不符合刀形。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