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知名作家林清玄先生辭世的消息成了網路熱點。

關於林清玄,我的記憶最早可以追溯到小學課堂語文課本中的那篇《和時間賽跑》,我相信很多人學過這篇課文。

《和時間賽跑》課文插圖

那時候,關於林清玄的認知就像這插圖中的小男孩一樣陽光帥氣,他和我們一樣是貪玩的少年。

後來也讀過林清玄先生的一些散文,文字清新淡雅,雞湯味濃而不膩,網路信息不發達的年代裡,我們只能憑想像去猜測作者的模樣,在我的想像中林清玄一定是一位文雅、博學熱愛生活的儒雅之士。

直到網路逐漸發達,我才窺見林清玄先生的真面目:

初見之時,我對他的長相有點失望。

他的長相最大的特點就是他的髮型,這個世界上膽敢把髮型留成這樣的正常人不多。

他是一個嚴重的雄性脫髮患者。嚴重的雄性脫髮患者年齡大了頭頂和前額完全沒有頭髮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這是上帝對部分男性的懲罰。

人到中年解決脫髮問題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內心比較脆弱,特別在乎形象。如果一個人實在無法接受自己的脫髮,而脫髮又確實是世界難題,會有一部分人選擇戴帽子或者戴假髮來遮擋自己的脫髮,在公眾場合帽子和假髮不可能離開自己的頭,總之不讓這個世界看見自己的脫髮,愛護自己也保護別人。比如鄭少秋。

第二類:坦然接受但依然熱愛生活。大部分人到中年之後,再無心去和頑固的雄性脫髮對抗,剪個光頭倒也清爽,中年危機已壓的人喘不過氣來,那裡還顧得上頭髮。愛乾淨,愛面子,愛美男士,中年以後解決雄性脫髮的辦法大多是光頭。比如我們常說的孟非、樂嘉、張衛健、徐崢等都是這樣的。

第三類:坦然接受,還要有點個性。有一些人就把頭髮剪得很短,不是光頭近似光頭,看著也還清爽。這種形象在美國電影中很多硬漢的形象,比如美國的傑森·斯坦森。這也是一種辦法。

第四類:完全豁達型。要一直保持光頭或者頭髮很短並不是特別容易,需要經常的理髮打理。有些人根本就不在乎這個世界上的人怎麼看待自己的形象和髮型,直接留地中海髮型,脫髮部位任其脫髮,不脫髮部位任其自然生長,為了方便生活還會定期修剪不脫髮部位的頭髮。比如郭達,竇唯。有條件打理而不打理的人是滿不在乎,大多數普通中年人根本就沒時間、沒心情去打理。

分類本該到此結束,但是看到林清玄先生的髮型我覺得我應該單獨為他分一個類別。他特立獨行的髮型真的絕世罕見,只有在搞怪的影視作品中才有機會看到。前面那些分類中,要麼遮擋、要麼剃光、要麼剪短,總之盡量讓脫髮部位和不脫髮部位保持一致或者接近一致,讓脫髮顯得沒有那麼明顯和突兀,再豁達一點就是不管它,讓它成地中海模樣,這就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極限了。

但是林清玄先生說不,我要把不脫髮部位的頭髮留得特別長。這就是在增加脫髮部位和不脫髮部位的對照,好像在向全世界宣告:你們看我的頭髮與眾不同吧!

很多人說九零後、零零後是叛逆的一代,喜歡特立獨行,喜歡奇裝異服,喜歡獨一無二的造型,跟林清玄老先生的髮型比起來,他們都弱爆了!你們誰要是敢剪一個林清玄先生那樣的髮型並且一直保持,我會真心佩服你特立獨行!

不僅如此,林清玄先生不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鄉村野夫,他是一個需要到處演講經常面對媒體的公眾人物,我想自他離世之後,世間再無林清玄,我們再也看不到這樣怪異、勇敢無畏的髮型了。

我們一般說作家高產的時候都會說:著作等身,這是對一個作家的讚譽。但是如果你這樣來稱讚林清玄先生,他恐怕會不高興的。據統計,林清玄先生一生出版作品270餘部,把這些書摞起來大約有兩側樓房那麼高,如果你要稱讚林先生恐怕得用:著作等樓。

林清玄到處演講的時候, 不知道台下有沒有觀眾嘲笑他的髮型,我想或許有吧,但林清玄一定會嘲笑他們的世俗和懦弱。

林先生的離世又讓很多媒體作者開始了瘋狂的文學創作,我看到有這樣的觀點,說林清玄的作品無大多是心靈雞湯式的散文,無病呻吟,講故事、說道理、悟人生,大多不真實,不實用。

有那麼一丟丟的道理,但是以你自己的心境去揣測別人並不合適,雖然你跟林先生身處同一個世界,但你和先生的心境相去勝遠,他活在詩意中,你活在現實中,所以看到的世界自然不同,所以你永遠也看不懂他的髮型,讀不懂他的文章也很正常。

13歲時,我不敢獨自一人在漆黑的屋裡睡覺;

15歲時,我不敢跟老師說我討厭這不斷重複的家庭作業;

18歲時,我不敢跟喜歡的女孩說:我喜歡你;

20歲時,我不敢獨自到陌生的城市闖蕩;

25歲時,我不敢告訴別人我脫髮;

30歲時,我不敢跟朋友說我有一個公眾號,關注脫髮話題;

以上這些我曾經害怕的事情,現在我都敢做了,我覺得很輕鬆。

而現在我依舊不敢戴假髮或者留地中海髮型,我希望兩年之後我有這樣的勇氣。我也希望我的讀者能和我一起成長,做一些自己曾經不敢做的事情,比如給文章點個贊,閉上眼,咬咬牙就點了。

2019年1月23日,林清玄在睡夢中與世長辭,至此,世間再無林清玄,謹以此文向先生致敬!

公眾號:詹姆斯艾倫。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