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海峽兩岸的英雄人物,人們會對驅除荷蘭殖民侵略者、收復台灣的鄭成功油然而生敬意,而對於平定台灣的傳奇人物施琅大將軍則知之不多、不深。施琅,生長在明清之際,各種社會矛盾錯綜複雜。這使當時各種人物的抉擇頗傷腦筋,同時,也使得後人研究這段歷史時感到撲朔迷離,難以準確把握。安然擺脫了所謂正統觀念。對施琅反覆多變的前半生,給予了恰如其分的定位。施琅的多變,是應時而變。

一變:1646年(順治三年),鄭芝龍見清兵席捲中原,南明政權大勢已去,率心腹部將500人,分乘5艘戰船抵達福州投清。其中包括施琅。二變:1649年(順治六年),擔任清朝總兵的施琅在廣東陷入絕境之際,出人意料地得到鄭成功的禮遇。於是,他就跟隨鄭成功走上了反清復明的道路。他的部將數千人成為鄭成功的重要力量。施琅為鄭成功獻計獻策,並親身參與襲取廈門,立下卓著戰功。三變:由於鄭成功與施琅個性反差、矛盾激化,造成施琅的父兄被錯殺。施琅遂離開鄭成功,第二次降清。

施琅第二次降清,屬於被逼上梁山,談不上個人品質問題。主要原因在於鄭成功盛怒之下,輕率地錯殺施琅的父親弟弟,才導致施琅這樣一位傑出的海軍將領投入清軍的懷抱。評判一位歷史人物的功過,是不能夾帶個人感情色彩的。事實證明,施琅正是由於降清,才擔當重任,充分地施展才能,成就豐功偉業。

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清政府提拔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率領官兵一萬人左右。從此,清朝組建了第一支水師部隊。施琅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水師提督。


這是個立場問題,立場在哪裡?在於台灣鄭家是一個什麼樣性質的政權,鄭成功時代致力於反攻南京恢復大明,這就比較正面,明清那就是中國內部政權之爭屬於漢賊不兩立,無論個人觀點支持哪方都不是問題,而施琅與鄭成功是私人恩怨。但到了鄭克爽時代,台灣鄭家政權的性質發生了轉變,鄭克爽上表奉清而外蕃仿朝鮮例,那是試圖自外於中國,那麼施琅與鄭克爽的關係就屬於反分裂,統一中國的大原則決定了,施琅收台一點問題沒有!


就像日本人在攻打中國的時候,你投降了就是漢奸。等到日本人佔領了絕大多數中國,你投降了,就是順應潮流的大英雄,如果你再去把那些負隅頑抗的傢伙消滅掉,就是更大的英雄。

汪精衛要哭了,為什麼我不能成為英雄呢?怪只怪日本人沒成功。如果日本人成功了,汪精衛就是順應潮流的大英雄,而那戰死沙場的數百萬國軍將士就是阻撓統一的頑固派了。


站在鄭成功的立場,施琅就是叛徒,貳臣。站在康熙的立場,施琅就是大清的功臣。如果用現在的觀點,鄭成功是台獨分裂分子,康熙是國家主權的代表,大清就是中華正統。立場和角度不一樣,主要看政治宣傳的需要。仔細看頭條的諸多評論,洪承疇、范文程、吳三桂、尚可喜都可以奉為功臣,曾國藩、慈禧都被標榜為英雄;連岳飛、袁崇煥、魯迅、郭沫若隨意就可以被輕易的打倒,太平天國運動都被呼為邪教,難道是二十年前的歷史教科書出問題了?哪二十年後又怎樣呢?如果沒有史實依據的準繩,不能正本清源,沒有底線,信口開河,好像怎麼都可以喲。撥開利益和目的面紗,拋棄徹底洗白和妄圖顛覆與蠱惑的信念,歷史的線索也許會越來越清晰。


施琅和吳三桂在本質上沒區別,都是逼反投清。還有滿清攻打台灣絕不是想收復台灣,而是想打掉唯一漢人政權,事實證明滿清打下台灣後想把台灣島上的漢人全部遷回內地並且一直堅持閉關鎖國政策。


既然是:歷史,就應該站在公平客觀的立場!!鄭成功收復台灣,大家都誇鄭成功是民族英雄!但是,到了鄭經手上,康熙用施琅滅了鄭經,又成了維護國家的明君!反過來說,鄭經就是破壞國家統一,分裂祖國的罪人!所以,忠奸二字是很難表達,,施琅投降滿清,對清是忠,時明就是大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