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對聯,我們接觸最多的是春聯或是無意間聽到或看到的對聯,但是對它的瞭解並不多。對聯起源於桃符,由上聯和下聯組成,一般情況下是張貼、懸掛或鐫刻在門、廳堂及柱子上。對聯講究對仗工整貼切,正常情況下上聯的尾字爲仄聲,下聯的尾字爲平聲。根據位置與性質的不同,可以分爲門聯、楹聯、壽聯、輓聯、春聯等。對聯也叫做“對子”或“楹聯”。

  對聯不同於詩詞歌賦,它是極富樂趣的,比如說宋人呂蒙曾不滿當時的貧富不均,在一位窮人來找他寫對聯時,他寫下了“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橫批“南北”。上聯與下聯分別缺了一和十,暗指“缺衣少食”,橫批四個方位只有南北,沒有東西,暗指“沒有東西”,生動地寫出了窮苦人家的窘迫現狀。

  東晉的書法家王羲之喜歡書寫對聯,不過可能是他寫的太好了,所以每次沒貼上多久,對聯就被偷走了,這令王羲之很是頭疼。有次他寫了一副對聯貼在門上,這次的對聯倒是一直安安靜靜地貼在門上,因爲他寫的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種觸黴頭的事沒人願意去碰。轉折來了,第二日,王羲之在對聯後面加了幾個字就成了“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就這樣,這副對聯的意思就完全不同了。這個故事的真假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通過這些,我們能清楚地感受到對聯的無窮魅力。

  明朝年間,有個少年參加科舉考試,在未放榜時就覺得自己高中無望,心情很是煩悶,就沿着河邊散心,這時耳邊傳來一陣簫聲,擡頭一看,原來是前方的一個亭子裏有人在吹奏。這時少年不遠處一個老者出聲說了一個上聯“殘月長亭簫聲遠”,書生本來是興趣欠缺的,卻不知爲何還是情不自禁地說出了自己的下聯“咸陽古道音塵絕”。

  老人一聽,瞬間眼光亮了,覺得這個少年是個可造之才,便與他進行交談,深入交流更是覺得自己沒有看錯人。在少年向老者傾訴自己沒信心高中時,老者寬慰他說,未到最後,怎能放棄,就算失敗,不過是重頭再來,人生在世,當拿的起放的下。少年聽了老者的話,心情好了很多,便告辭離去。雖然這個少年最後確實落榜了,但是他卻又有了自己的機緣,因爲這個老者是朝中重臣。

相关文章